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希望“农民工”称呼早日消失

2012年09月17日 08:39   来源:光明日报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教授 陆勤毅

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里工作的返乡农民工。 资料照片

  阜阳是全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常年有两三百万人外出务工。在科学发展进程中,阜阳大力通过凝练、宣传和弘扬“农民工精神”,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吸引并帮助他们回乡创业,使得当年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成为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精神成为构建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

  一直以来,我都不愿意用“农民工”来称呼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里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的人们。但是,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称呼来代替“农民工”,因为这个称呼如实地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和“市民”的巨大差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其中“农民工”功不可没。首先,“农民工”为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了这些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民工”中不断产生的企业家们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第三,新一代“农民工”因为受到比父辈更好的教育,跟随父辈增长了见识,对家乡和所在城市都有感情,许多人在小有成就之后回乡创业,既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化提供了条件。第四,“农民工”朴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市民”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此为旗帜,“农民工”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阜阳这样的输出地广栽“梧桐树”,吸引“凤还巢”,一大批“农民工”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广大输入地城市也在子女就学、医保、社保等方面,给广大“农民工”“同城化”的市民待遇,使更多的“农民工”向法律法规保障下的城市居民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化,“农民工”这个群体和称呼一定会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