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茶喝不炒”:别了,批发的“大师”

2019年04月10日 13:2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武夷岩茶价格持续攀升,各种贴着“大师”“山场”标签的岩茶充斥市场,价格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福建福州、泉州、武夷山等地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山场茶”“大师茶”,其实不少是外地茶、普通茶包装而成。(4月8日新华网)

  泛滥的“大师茶”该跌下神坛了

  要炒出好茶的确需要凭借炒茶师傅的技艺。因此,“艺高价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价,那就过头了。如今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这些“奢侈品茶叶”,却是以标签、概念“炒”出来的。对此乱象不能不警惕。何况把杂七杂八的茶叶也“包装”为岩茶,本身就是欺诈行为。一些地方,资深炒茶师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但是某些不良商家,正在批量生产各种大师:从1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到1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形形色色的“大师”签名印在茶叶包装上。【详细

  许多消费者在意的不是茶的真正品质,而是“大师”这一符号。“大师”象征了风雅、文化,在消费者眼里,拥有这样的物品,等于标榜了自己不俗的身份。这种符号化消费,与其说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热忱,倒不如说是对身份、地位的追求与认同。报道中也提到,少数领导干部坦然接受、消费天价茶,形成了攀比、效仿效应。这加重了茶叶市场的乱象。【详细

  “大师茶”“山场茶”泛滥,背后的市场逻辑跟假“阳澄湖大闸蟹”泛滥以及前几年的“大师陶瓷”泛滥一样,都只是借着旗号,让普通茶能卖上一个好价钱,从而获取暴利。不管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是维护市场秩序,都必须让泛滥的“大师茶”跌下神坛,将假冒的“山场茶”“大师茶”清理出茶叶市场,避免武夷岩茶重蹈安溪铁观音覆辙。【详细

  别让炒茶毁掉茶叶市场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是市场定价,商家开什么价格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这话好像有些道理,实则不然。一方面,商家定价不合理,涉及商业不诚信的行为。试想,原来武夷岩茶的价格不过几百块钱一斤,为什么短时间内飙涨到数千元乃至于数十万元,其合理性何在?这说明,武夷岩茶定价并非纯粹受市场供求影响,而是人为炒作因素在发挥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畸高定价给商家浑水摸鱼、牟取暴利制造了灰色地带。

  更重要的是,炒作武夷岩茶的做法不仅坑害消费者,而且将对当地茶叶市场构成长久伤害。类似手法,我们早就从普洱茶、铁观音、老白茶等茶叶的天价炒作案例中领略过了,哪怕是把某款茶叶吹上了天,最终牛皮一定会吹破,而到那时候,各路炒作资金赚得盆满钵满,高位接盘的茶叶爱好者、盲目扩大生产的茶农,却只能面对惨痛的现实。所以,对于这一轮武夷岩茶炒作,笔者希望被其忽悠的人能少一些,也希望当地政府、茶农能够有所警醒,不要掉入这种人造神话的陷阱。【详细

  正如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炒作可能砸了武夷岩茶的金字招牌,不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确如此,不理性且背离市场规则的无底线“炒”,只会让茶叶价格虚高。不仅会纵容市场畸形,更会败坏乃至毁掉一个行业及地方的发展形象,而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市场末端的消费者以及广大茶农。故此,绝不能让炒茶毁掉茶叶市场。【详细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叶的制作和销售,玩不得虚头。一个源于茶文化和现实环境的概念,值得肯定,但由不得生搬硬套、胡吹一通。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茶饮讲究一个淡泊,如此吃相难看,如此不择手段,真是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市场之事,遵循的是市场规律、规则。喝到肚子里的该是茶韵,而不是虚假的价格。【详细

  对于炒出来的天价茶叶市场,切忌静等和依赖市场回归理性,政府的“有形之手”有必要及时伸出来管好,这就需要持续进行市场整治。庆幸的是,一方面,去年以来,武夷山立案查处涉嫌虚假宣传、销售伪造质量认证标志16件;另一方面开展茶叶价格虚高专项整治和茶叶价格指导。这无疑能够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而这样的举措理应实现常态化。【详细

  就此乱象而言,需要正本清源:定价上,需要拧去水分;命名和推广上,需要求真务实。整治茶叶市场的乱象,先得把伪大师及其利益链给“治”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呵护某个地方茶品牌的声誉,更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详细

  微言大义:

  @JOWWAY-young:所谓“大师茶”大都是骗人的。一斤算起来至少几千块钱,其实也就是几百块钱的东西!

  @开心粑粑08:傻子太多了,骗子不够用了!

  @尖峰山下的小小书童:有利益,就有炒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师满地走,专家多如狗”。社会现实背后,反映的是利益的喧嚣和人心的浮躁。这样的氛围中,“大师茶”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让茶叶市场回归理性,得先送走那些批发的“大师”。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