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炒茶毁掉茶叶市场

2019年04月09日 09:10   来源:南方网   杨玉龙

  近年来武夷岩茶价格持续攀升,各种贴着“大师”“山场”标签的岩茶充斥市场,价格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福建福州、泉州、武夷山等地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山场茶”“大师茶”,其实不少是外地茶、普通茶包装而成。(4月8日新华网)

  价格每斤从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这样的高价茶虽然有着市场需求,但是这样的茶已经背离了“喝”的本质。比如,据记者在福州多家高档岩茶专卖店暗访时,有服务人员称,这些动辄1斤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的岩茶知名度都很高,客户基本上都是买来送礼的,特别是中秋、春节前后,销量井喷。也就意味着天价茶背后的奢靡之风不容小觑。

  也正如当地纪检监察干部指出,一些人包括少数领导干部被茶商“云山雾罩”的宣传牵着鼻子走,把消费“大师茶”“山场茶”当作风雅、有文化。甚至有的官员以支持茶叶产业为由,坦然收受、消费天价茶,形成攀比、效仿效应。由此更可见,天价茶对官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任由各种形式“炒”的存在,无疑会毁掉茶市场。

  对于炒出来的天价茶叶市场,切忌静等和依赖市场回归理性,政府的“有形之手”有必要及时伸出来管好,这就需要持续进行市场整治。庆幸的是,一方面,去年以来,武夷山立案查处涉嫌虚假宣传、销售伪造质量认证标志16件;另一方面开展茶叶价格虚高专项整治和茶叶价格指导。这无疑能够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而这样的举措理应实现常态化。

  同样,借力技术手段消弭天价茶现象也值得推崇。比如,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实施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还如,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商家贴上武夷山特定山场标通过夸大渲染、稀奇古怪的“花名”,忽悠消费者卖出高价的套路进行广为宣传;再如,借力举报制度等等,以实现市场的净化与优化。

  从购买源头上介入治理也不失为可行性举措。据报道,福建正部署开展严肃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其中就涉及天价茶叶。这就一方面可以起到正风肃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给天价茶叶降温。尤其是,更应该抓住中秋、春节前后这些重要节点,以遏制通过天价茶叶勾连起来的腐败利益链条。

  正如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炒作可能砸了武夷岩茶的金字招牌,不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确如此,不理性且背离市场规则的无底线“炒”,只会让茶叶价格虚高。不仅会纵容市场畸形,更会败坏乃至毁掉一个行业及地方的发展形象,而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市场末端的消费者以及广大茶农。故此,绝不能让炒茶毁掉茶叶市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