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里“求夸奖”:是化解压力还是逃避现实?

2019年03月25日 14: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一段时间,网上开始流行一种以“互夸”为目的的交流群组,加入这个群组的成员无论做什么事、发什么话都会受到其他人的“赞美”。有人认为,这样的群组有必要;也有网友提出如此行为太过荒诞,不是每个人都有理性判断自我的能力。 

  “夸夸群”呼应特定群体的情感诉求 

  “和‘渣男’分手了,求夸”“没赶上高铁,改签票也没了,求夸”“又被一家公司‘面刷’,感觉找不到工作了,求夸”……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名为“夸夸群”的社交群组在微信平台上一炮走红,不管是什么事由,都可以成为群内陌生人间“互夸”的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夸夸群”还衍生出了付费升级版。在某网购平台上搜索“夸夸群”后发现,不少卖家提供有偿“夸人服务”,服务定价在5元到128元不等。【详细

  实话实说,赞美是一种好东西,没有人能真正抵抗住被人夸赞的诱惑,毕竟,生活在烦恼的现实中,需要有人来发现和肯定自己。待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太久,就会缺失“存在感”,容易产生被遗弃感。同时,人难免失败遇到挫折,也需要有人来安慰和关心。因此,“夸夸群”产生和火爆,正是呼应了这种被人关注、被人赞扬的情感诉求。在大学生群体普遍焦虑心理严重,缺乏认同感的当下,“夸夸群”提供了这样一个情绪沟通的平台,应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详细

  当我们沉溺于“夸夸群”时到底在期待什么

  “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了沮丧的事,身边没有可以诉说的人,但是一面对‘夸夸群’里的陌生人时,你似乎才有勇气一股脑儿把‘槽’都‘吐’出来,因为在这里不会有人苛责你。”一位受访者如是说。诚然,当我们沉溺于“夸夸群”中期待陌生人来化解烦忧时,恰恰说明了传统社会情感支持系统在当代正逐步瓦解。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秘书长谢天认为,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焦虑,一方面放大了人们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为亲友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夸夸群”成了满足部分青年群体情感支持的一种替代和补偿。【详细

  “夸夸群”产生的内在因素是人对自我肯定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孵化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也表现出了物化的特质。当然,这里的物化并非贬义词,体现了“夸夸群”这一社交方式在商品时期“物化”的嬗变过程。物质交往过程当中常常出现“讨价还价”的社会联系方式,同样精神交往也需要彼此的付出与回报,而当前的社会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那样:“机械时代已经退出舞台,电力带来的内爆使得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我们学会了一种不介入的姿态完成社会运作的艺术。”“夸夸群”在运作方式上显露的是商品交换的内在核心性质,人们更加渴望使用最少的时间、消耗最少的能量和避免卷入其中来满足自己精神交往的需要,这种精致利己的精神交往方式是现代社会专业分工和追求效率所赋予的。【详细

  压力还需自我化解 但愿“夸夸群”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建立以专业情感支持为核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社区工作者,以及受过心理学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心理工作者。

  此外,我们也需要捡起“自我化解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尚未踏入社会或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群体,可以将“夸夸群”中“群起夸之”作为学习工作中的调味剂,但绝不能将其当作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掌握直面问题和破解问题的能力,而非通过自我沉醉式的“求夸”来麻痹自己,甚至削弱面对困难的勇气。【详细

  但愿“夸夸群”只是昙花一现,不会成为必备社交群体,否则,就太无聊了。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通过互夸求安慰的方式,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那无异于作茧自缚,把善意的夸奖变成精神毒药,最终导致人生泡沫化而迷失方向。【详细

  微言大义: 

  @卖鸭梨的哥:有需求就有市场。

  @艾小娃荣:我觉得挺好,艰难的生活就需要点正能量。

  @lsxysuper奇户:快拉我进群!本人自卑急需关怀。

  @dodostrong谷福:除了“夸夸群”,还有“骂骂群”。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夸夸群的兴起得益于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甚至已经形成一门生意,不过其本质仍然是当下年轻群体情绪化消费观念的一种体现。不管“夸夸群”的夸奖是不是出于真心,它的确满足了特定人群“求表扬”“求安慰”的心理需求。热度过去后,相信这一现象将很快趋于平淡,年轻人应找到更合理、更长期的方式排解焦虑和压力,毕竟短暂的兴奋解决不了所有困难,现实中遇到挫折也不能只依赖虚拟的慰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