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新媒体时代精致的“精神交往方式”

2019年03月18日 07:06   来源:红网   杨晓兵

  近两周多家高校出现了一批风靡社交网络的“夸夸群”,这些高校包括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学校。群里的聊天内容全部以求夸和赞赏为主,群强制规定只能夸人不能嘲讽人。求夸者的句式为“我做了什么加‘求夸’”,而夸人者回应“夸赞句子加‘夸’字!”。这种诞生于新媒体时代的精神交往方式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试图用这种调侃对抗自身负面情绪来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愉悦感。

  夸夸群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来满足自己的作为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成为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发展的一种新颖且精致的精神交往方式。

  马斯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简单分为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旦人们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那么人就会用剩余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有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生活是社会中。”社会更像是人的影子如影随形,人们也只能在社会中独立发展的动物。人类对精神交往的需求是伴随着物质资料而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此,马克思总结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社会本质。”因而这不难解释人们通过“夸夸群”来进行精神交往的内在动机,渴望获得与他人接触来进社会联系,实现作为社会人的价值。

  在复旦大学陈力丹教授的《精神交往论》一书中,多处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精神交往需求的高度评价,继而得出:人们的交往绝对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一种生命的要求,它使人类产生永远追求的力量。当然精神交往也有低层次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低层次需求是满足心理表层的欲望,而高层次的需求是在社会联系当中肯定自己,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感到满足和愉悦感。而“夸夸群”体现的是大学生对后者的追求,在体验生命带来的痛苦中通过新颖的精神交往方式直接获取快乐、勇气、慰藉等等。无论是以感觉的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来肯定自身价值,“夸夸群”都会给人带来满足感。

  “夸夸群”产生的内在因素是人对自我肯定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孵化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也表现出了物化的特质。当然,这里的物化并非贬义词,体现了“夸夸群”这一社交方式在商品时期“物化”的嬗变过程。物质交往过程当中常常出现“讨价还价”的社会联系方式,同样精神交往也需要彼此的付出与回报,而当前的社会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那样:“机械时代已经退出舞台,电力带来的内爆使得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我们学会了一种不介入的姿态完成社会运作的艺术。” “夸夸群”在运作方式上显露的是商品交换的内在核心性质,人们更加渴望使用最少的时间、消耗最少的能量和避免卷入其中来满足自己精神交往的需要,这种精致利己的精神交往方式是现代社会专业分工和追求效率所赋予的。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方式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新的物质交往方式而改变,“夸夸群”作为新媒体时代精致的“精神交往方式”应运而生也不足为奇。一方面“夸夸群”满足了人们精神交流的需求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夸夸群”这一“物化”的特点也成了商业运作的新契机,精神交往的商品属性被挖掘和被包装进行贩卖的事实难免让人失望。不可置疑的是未来新的精神交往方式也将继续扮演着人类交往重要的角色,以帮助人们适应整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