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
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创造绿色奇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近日,四川省环保厅的一则消息令人兴奋:今年上半年,四川全省87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71个,比例达到81.6%。从流域水环境质量看,上半年长江(金沙江)、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嘉陵江6条流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沱江流域和岷江流域水质优良同比大幅上升,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良好的改善态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我们欣喜地看到,五年多来,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
如今,天更蓝了。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
山更绿了。五年多来,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水更清了,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经过仔细调研和精心治理,原是黑臭小河沟的那考河,已成为广西南宁市的一道美丽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8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称,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调整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生态环境部及京津冀三地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此次将“协作小组”升格为“领导小组”,不仅是“协作小组”成立5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调整,也是进一步优化跨地区环保体制机制的最新探索,将有利于强化制度化决策机制,提高统筹协作力度,增强环境保护整体效能。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重塑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
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从“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的内容写入宪法,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两个阶段目标已经明确: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重庆璧山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转型成功的代表,也是沿线城市绿色发展的缩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淼 摄)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四川攀枝花的空气质量曾一度为人诟病。如今,蓝天白云已成为攀枝花最常见的风景。“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让攀枝花展现出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阳光花城的新形象。
从环境保护破题,攀枝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攀枝花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年轻人养身、中年人养心、老年人养老”的康养基地,“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至2017年,攀枝花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从852.57万人次增加至231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66.85亿元增加至279.31亿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则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奋力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跨越那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邓浩)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