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三大成果尤为突出:一是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是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正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为党、国家、民族发展作出划时代开创性历史贡献,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进入新时代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十九大将过去五年定位为“极不平凡的五年”,指出,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经济方面,虽然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稳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在2016年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GDP翻两番的目标。
科技实力跃居世界前列,科技水平跃居世界第二阵营。十九大报告提到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时,列举了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名字,像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2015年底,我国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140颗,在数量上稳居世界第二位。将来太空科技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在医药、育种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就更大。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部队改革力度空前,七大军区改成五大战区,在顺应国家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综合国力上了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有学者研究,中国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17.58%提升到2016年的20.08%,速度也很快。
改革力度空前。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其中,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减贫的奇迹,五年来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2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
外交方面,积极拓展外交布局,开创了新局面。主场外交盛况空前、“一带一路”建设、杭州G20峰会成功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方案顺利促成等,中国日益成为世界领导者和国际政治议程的重要推动者。
党建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了三个“意味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
第一个“意味着”,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还有一种含义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没有站起来就不可能有富起来,更不可能强起来。
第二个“意味着”,理论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从空想社会主义算起,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500年。1516年,托马斯·莫尔写的《乌托邦》开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很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实践,由一国变成多国。所以,我们今天的探索和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理论贡献。同时也证明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对美好社会的探索。
第三个“意味着”,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每个国家都希望走向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我理解,核心就两条:第一,经济的工业化,如果不实现工业化,小农经济很难叫现代化;第二,政治的民主化,封建专制不可能叫现代国家。应该说,在民主化、工业化方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但他们是怎么实现的?第一,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二,掠夺别国。今天,中国的发展没有按照他们的做法,靠走社会主义道路,靠和平发展也崛起了,这给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对世界影响巨大。
(三)新时代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提了五个方面,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道路,我们的旗帜。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三个内涵,中国将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四)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社会发展的历史。
民主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所以我们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国初期头三年还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52年土改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迫切需要经济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集中精力解决的就是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经过长期努力,这一主要矛盾也已经得到解决,从而转化为新的矛盾。
十九大作出了一个新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从需求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现在的基本需求。第二个,从制约因素讲,过去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现在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差距还很大,城市本身的城区和郊区也有不小差距。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平衡,短期内难以解决。只有用新发展理念才能协调发展好。所以,新发展理念解决的不仅仅是落后问题,还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国情没变。该怎么理解?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也就是说,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国情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不是根本国情的变化。
(五)新时代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是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九大报告对伟大斗争作了详细阐述,有几个“坚决”。比如,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等等。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我们的其他工作才能有根本保障。
十九大报告还特别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虽然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怎样去主动适应引领全球化,这就是新思想形成的必然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对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新概括,凝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重大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不光构建了一个理论体系,而且还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概括为14条。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14条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体现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征程有新的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个阶段来规划未来。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步如期实现了,接下来我们继续细化第三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来计划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把这一目标提前了15年,也就是说通过这么多年建设,我们完全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提前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去是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现在明确提出要强起来,要建设强国。目标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增加了美丽,与五位一体对应起来,更加完善。
新征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新提法。怎么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等。特别是这几年一直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深远。过去我们讲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需求、投资、出口。需求是主要的,但是现在为什么需求拉动不力呢?就是我们的供给没有跟上,想买却买不到,现在人们出国旅游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在购物,这就体现出我们的供给侧需要改善,要提高产品的质量,需求拉动才能更加强劲有力。
在政治建设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在文化建设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特别注意“熔铸”这个词,熔铸就是熔化了再铸造,体现出我们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照搬,而是融会贯通,熔铸于我们新时代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这么几点,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好理解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二是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有四个地方讲到意识形态:讲成就,讲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讲问题,讲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讲方略,讲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讲征程,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是核心和灵魂,是理想信念的问题,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三是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在基本方略部分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又提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既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概括、是凝练,更重要的是它让所有人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共同的话语体系。
在社会建设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是新时代社会建设当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社会建设工作既要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也要解决不充分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保障底线问题。当中,第一位的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此外还包含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十九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宏论,第一到第四部分,讲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战略等等。第二个板块是新征程,第五到第十二部分,讲总体布局、外交、祖国统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等这些方面,这是我们的战略部署。第三个板块就是党的建设,第十三部分专门谈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报告全文32000多字,这个版块就占了4100多字,占了八分之一,这个分量是很重的。
在党的建设部分讲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从内容到顺序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思想建设放首位,现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十八大报告提出“五大建设”,即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十九大报告没有再提反腐倡廉建设,改成了纪律建设,而且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还特别强调,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没有人民群众拥护的政党是不可能生存的,更不可能发展。怎么做人民才能拥护?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严明的纪律。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一大创新。打铁必须自身硬。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我们相信,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的国家就会好,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