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职务消费还得刚性约束

2013年08月14日 07:05   来源:京华时报    华池阁

  职务消费“黑洞”所以存在,就在于没有刚性的制度规约,没有置于阳光之下,才有那么多人躲在黑暗中享乐。

  职务消费这个为公众诟病的老问题,与赤裸裸的腐败行为相比,它披着某种合法合理的外衣。

  “住洋房、吃海鲜、买高档礼物……领导根本不管单位还有多少钱,只管叫我签单开票。”“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这是一些人的现实感受。然而,职务消费更猛的在于,它几乎没有边界,如同“黑洞”一般在吞噬着民众血汗。

  如果说一般领导干部出差坐头等舱等公务活动消费,还只能归于奢华一类,那么,家庭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归在职务消费里,就已不是奢华的问题,而是以公谋私了。而那些吃喝嫖赌全报销、虚开发票等行为,就开始与腐败纠缠在一起了。这不能不令人感慨,职务消费真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没有人核查,也没有人计较。什么消费躲在这个筐里,就太平无事了。

  职务消费给公共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流失的民脂民膏令人心痛不已。于是,有的单位采取包干办法,有的采取利益均沾策略,甚至有的因降低了费用而津津乐道,这不能不说是走错了方向。因为所谓包干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在包干限额之内,职务消费仍然没有规约,以至有的人职务消费额度上百万,找票成了一大难题。

  职务消费是一大怪胎。在国外虽有一般公务消费,但有严格的限制,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自动报警,也会受到民众举报。相形之下,中国的职务消费“黑洞”所以存在,就在于没有刚性的制度规约,没有置于阳光之下,才有那么多人躲在黑暗中享乐。

  因此,面对职务消费,必须下重手以管制。严格规定哪些属于正当的公务消费,哪些不是;严格限定公务消费的标准额度,决不可以任意消费。唯有确立职务消费的边界,明确其不可为之事,同时建起制度之笼,使其花费报销都受到严格限制,职务消费才不会那么猖獗。

  正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前一段,网上有人晒一些干部的公务消费账单,动辄数千上万的单据暴露出冰山一角。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民群众的一次监督,胜过一打不执行的制度。鼓励对那些奢侈的职务消费行为进行揭露、举报、查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虽不能禁绝,却能使其不致为祸。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