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毛开云:防止“利”字玷污保障房

2013年08月12日 08: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审核把关不严等原因,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

  从审计署审计的情况看,打保障房主意的人不少:有的是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有的是项目代建企业等单位违规出售保障房,还有的是相关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更有将保障房建设用地用于商业开发等其他用途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保障房的主意,这个问题值得追问。

  打保障房主意的人,无非是看到了保障房有利可图。然而,保障房是特殊住房,带有浓浓的关爱情感和人文情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用的。不管弄虚作假还是钻政策的空子,狐狸的尾巴终将露出。这么多人打保障房主意得逞,关键还是监管出了问题。保障房要经过申请、审查、公示、抽签、分房、入住等多个环节,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堵住漏洞,保障房都不会落入非保障对象手中。然而这一道道关口,却轻而易举地被攻克。

  正是因为“利”字玷污了保障房,所以出现保障房难“保障”的怪事。解决保障房不保障的问题,关键还要加强监管,让那些打保障房主意的人死了这条心。

(责任编辑:周姗姗)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