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寿圣地”比“养生大师”更可怕

2013年08月12日 08:05   来源:红网   朱少华

  与现任美国总统一字之差的“巴马”,是个地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如黛群山中,瑶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世界第五大长寿乡,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8月11日《解放日报》)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山寨竟然成为世界五大长寿乡之一,不要过多的宣传,就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身体健康最重要”。在社会上哪怕某人有一点点“养身秘诀”,其他人都会趋之若鹜,何况这里到处可见的百岁老人就在那生活着呢?因此在一些人心目中这个小山乡就是一个“长寿圣地”,如今火得一塌糊涂更在意料之中。

  这种现象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这里的山民之所以能长寿并没有一人患癌症的,除了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外,更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习性有关。据介绍,这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当地人基本上都是粗茶淡饭,甚至一把野菜加入白开水,即成一碗汤。还有的人家因为大米不够,只能掺玉米烧粥,一天3顿,顿顿玉米粥。长期素食,一年到头,才杀一头猪。更因为这里的群众吃苦耐劳,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会像一只老猴般,攀援在悬崖绝壁,背篓里装满了猪草或苞谷。

  这些因素不仅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也是能抗拒百病的一个法宝。可惜这些方面都是外来“朝圣”者无法学习和效仿的。现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与其说是治病和养生,不如说是度假和旅游。虽然大肆投钱,这边买水,那边购空气,甚至学狗爬、喝尿液。这些方面都不过是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正因如此,也有很多人花干积蓄又没见任何效果之后,不得不打道回府。但同时还有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

  由此可见,这个“长寿圣地”在很多人的心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现代迷信,几乎与过去那种迷信养生大师的现象同出一辙,而且这里更有一些人在借机大发其财,有人在这里力气各种各样的招牌,为人治病,提供养生服务。山乡百魔屯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外来投资者或国际财团注入资金,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绝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有人更是叫卖着8万—9万元的养生公寓20年使用权,月租起价也在500元-700元。原来的百魔洞是免费的,如今外来投资者承包了百魔洞的经营权,进洞单次收费70元,月卡300元。而且对外打出的招牌也是“白治百病”。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长寿乡的养生实际上早已变味,只不过这次不是以“大师”而是以一个地方的面目出现了。这样的面目不仅更具诱惑力也更具欺骗性。一些人不惜抛弃家庭事业来这里寻求长寿之道,就像那位唐姥爷一样,购买成吨的所谓“长寿水”回去了。且不说价格昂贵运输困难,就是这些水拉回去存放就是问题。自然泉水当时饮用也许对身体有益,但如果把这些水放在器皿中存放半年或更久,这些水还能够饮用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