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互联网或可让中国重复奇迹

2013年08月01日 09:18   来源:环球时报   斯蒂芬·罗奇

  【美】斯蒂芬·罗奇

  外界普遍认为,消费者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可持续来源。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决心推动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的结构性改革,中国以外的专家们也已就再平衡达成共识。有关战略的争论已经结束,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以及具体战术。

  中国拉动消费的战略包含许多不断变化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目标:增加个人收入,以及使人们养成消费习惯。增加收入主要考虑在以下领域实施行动:新增就业、城市化(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的3倍)、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以及存款利率自由化。2011年,个人可支配收入仅占中国GDP的约45%,远低于消费拉动型的美国经济的77%。假以时日,以上举措将有可能使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提高至50%以上。

  然而,中国仅靠提高个人收入是不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人们对未来保障感到担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中国的家庭存款率从1986年的11%升至2009年的31%。若要减少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将储蓄转化为消费,中国社保项目以及户口制度的改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这些宏观改革措施是构建中国消费社会的基石,但它们可能将无法对提高个人消费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外界因素将缓慢的结构性变革变为充满活力的变革。这一因素可能是技术突破,也可能是来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反弹效应。比如,大萧条和战争压制了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而被压抑的需求在二战后得以释放。中国可能也需要类似的催化剂。

  互联网可能成为引燃烈焰的火花。中国的互联网利用率在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估计共有5.64亿网民,但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42%,低于韩国(82%)、日本(79%)和美国(78%),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此外,中国有超过一半网民固定使用微博,其在线体验远比随便的网上冲浪活跃且消耗时间。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商业广告不信任,他们更愿意购买在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的产品。

  进一步讲,网络活动催生品味、趋势和生活方式的共享。迅速壮大的互联网用户群的共同品味和倾向将使中国消费者的关注点更集中。例如,居住在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年轻人能清楚地了解上海和深圳等沿海地区同龄人的穿衣打扮和选购的商品。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能够带来全国消费文化的新准则,而这是中国长期缺失的。

  的确,互联网自身也有局限性,但这个强大的平台却给予碎片化的中国前所未有的“网络”。该网络似乎是为推动中国消费者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构建消费者需求的基础设施。二者的结合令人感到激动,新鲜、力量强大的科技与结构性改革计划联合在一起。

  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消费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活跃起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也有人认为,中国根深蒂固的预防性储蓄的DNA很难在一夜之间发生转变。然而,现代中国对改变张开了双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不止一次突破结构性改革的时间轴,其发展时钟要比其他国家快三四倍。在强大技术突破的帮助下,中国可能将再一次重复奇迹。

  对于一个消费文化方兴未艾的国家而言,互联网的连通性能够很好地使结构性变革成为现实。互联网可能将成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大爆炸”。▲(作者现任教于耶鲁大学,是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本文由王晓雄翻译)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