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画
近日,山东青岛一家公园花巨资从广西引进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仅在青岛待了3天就有一半死去。有专家分析称,萤火虫从城区消失,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而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42个孩子中,有11人从未见过萤火虫。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恐怕再也看不到萤火虫了(7月18日新华网)。
大凡生物,都有其生存与生长的环境。因此,未做好相应生存环境评估,就贸然引进萤火虫,结果导致其一半死去,青岛这家公园的做法,虽然是好心,但却未免有些不够科学。然而,反过来说,青岛也并非天然就是“萤火虫的坟墓”。甚至在数年之前,青岛的夜空中,也是有萤火虫飞舞的。
但广西引进的萤火虫到了青岛还是“水土不服”,这就不得不归结于青岛是否还依然有适合萤火虫生存与生长的具体环境,也就是“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而这些环境,又为什么就没有了呢?事实上,人类的生存与建设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岂止是偌大的一个城市中没有了“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没有了萤火虫生存的环境。据相关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破坏等,地球上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这比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快了至少1000倍。
“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的动物,又何止是藏羚羊、萤火虫?比如江豚、金丝猴、糜鹿、雪豹、扬子鳄、大熊猫等等,不少物种正在人类不断扩张的活动中,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我们的孩子想要看到某种珍稀或者濒危动物,除了个别动物园会有之外,恐怕还真是只好上网看照片去了!
青岛引进万只萤火虫,死亡过半,无疑是萤火虫对人类的一次集体抗议和警示,是五千多只萤火虫,用生命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一次重申!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