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岛巨资引进萤火虫:再也看不到的不只是萤火虫(图)

2013年07月19日 08:08   来源:法制日报   刘鹏

刘道伟/画

  近日,山东青岛一家公园花巨资从广西引进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仅在青岛待了3天就有一半死去。有专家分析称,萤火虫从城区消失,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而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42个孩子中,有11人从未见过萤火虫。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恐怕再也看不到萤火虫了(7月18日新华网)。

  大凡生物,都有其生存与生长的环境。因此,未做好相应生存环境评估,就贸然引进萤火虫,结果导致其一半死去,青岛这家公园的做法,虽然是好心,但却未免有些不够科学。然而,反过来说,青岛也并非天然就是“萤火虫的坟墓”。甚至在数年之前,青岛的夜空中,也是有萤火虫飞舞的。

  但广西引进的萤火虫到了青岛还是“水土不服”,这就不得不归结于青岛是否还依然有适合萤火虫生存与生长的具体环境,也就是“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而这些环境,又为什么就没有了呢?事实上,人类的生存与建设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岂止是偌大的一个城市中没有了“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没有了萤火虫生存的环境。据相关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破坏等,地球上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这比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快了至少1000倍。

  “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的动物,又何止是藏羚羊、萤火虫?比如江豚、金丝猴、糜鹿、雪豹、扬子鳄、大熊猫等等,不少物种正在人类不断扩张的活动中,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我们的孩子想要看到某种珍稀或者濒危动物,除了个别动物园会有之外,恐怕还真是只好上网看照片去了!

  青岛引进万只萤火虫,死亡过半,无疑是萤火虫对人类的一次集体抗议和警示,是五千多只萤火虫,用生命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一次重申!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