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 慧:新农村建设 农民盖新房须引导

2013年07月09日 09: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近日去江西采访,到处可见农民新盖的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有两层的,有三层的,有四层的,十分气派。但是,一些村庄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各家盖各家的房子,新房子虽然增多了,村庄却因为缺乏规划而显得凌乱,而有的村庄因为规划得好,楼房整齐、有序、美观,成为农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构成。房子是农民财富的象征,农民挣了钱,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盖一栋漂亮的房子。于是,这几年在农村掀起一波盖房子的热潮,农民盖的房子越来越高,装修越来越气派。

  但是,农民盖房子缺少统一规划、设计,样式靠模仿,施工凭经验,也不讲究质量标准,地基的牢固程度、建材的质量标准、房屋的抗震性能等等,都没有一定的保障,这导致农村房子使用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在当前农民盖房子的潮流中,地方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加强村庄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进行设计,有意识地把农民盖房子的潮流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虽然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房子,但是盖房子却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要把握好有所作为的“度”。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作为,花巨资投资建设了整齐划一的楼房,然后强迫农民上楼,农民不愿意上楼,导致大量楼房空置。可是政府如果不作为,不为农民建房子提供统一规划,又容易在农村新一轮建房热潮中失去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说到底,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新楼房,也不是把原有的旧房子统一刷新,而是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农民盖房子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把握“有所作为”与“过度作为”的“度”,是让地方政府颇为头疼的事情。但是,只要是本着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认真规划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规划建设新房子,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又减少了政府的盲目投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