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学生吃江水泡饭”误读不该消费公众情感(图)

2013年07月04日 07:22   来源:法制日报   邓海建

李宏宇/画

  近日,一组关于云南丽江小学生吃冷水泡饭的照片走红网络,发图者说,“今天吃的是米饭泡油茶。没有菜,有些孩子还往米饭里面加江水……”此后,图片发布者又澄清,网友对微博信息存在误读。永胜县教育局也证实,当地东山乡连续干旱5年,老百姓生活条件艰苦,但政府首先保证了学校学生吃饭、饮水问题。学生有吃油茶泡饭的习惯,即使学校有开水,不少学生还是会接冷水喝(7月3日《深圳晚报》)。

  一张令人泪崩的照片,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坦白说,这帧照片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小女孩、江水、泡饭,还有污浊的背景……它让我们联想起很多愤然的事物:譬如营养午餐计划、学校的卫生条件、公共财政取向等。如果沿着诛心论的逻辑走下去,校长等“坏家伙”是肯定要被钉在舆论的耻辱柱上的。因为这是对祖国花朵赤裸裸的“虐待”。同情与悲悯、愤怒与恨意,顷刻被这帧照片点燃。

  眼下,舆论的兴奋点在校长的解释上,“吃油茶泡饭是一种习惯”。于是不少舆论开始对校长的言词穷追猛打。质疑不能说没道理,因为事件确实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些有待商榷的细节。但问题是,它以公共事件的姿态呼啸而来的时候,消耗公共舆论资源的“看点”究竟在哪里?不用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关注,是被小女孩的悲催“处境”引燃的,但事实呢——在微博热转、媒体热议之后,第一传播者才告诉我们,网友对微博信息存在误读,“三餐有菜有肉”、“江水是经过沉淀的”。只是,公众想问的是,谁在让我们“误读”了“江水泡饭”事件?

  不能说博主一定是立场先行而制造了“江水泡饭”事件,但这种选择性的传播法则,显然是公众情绪被误导的根源。“江水泡饭照”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这个碎片化传播的年代,自媒体也是公共媒体,舆论监督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说研究“泡饭”的习惯没有意义、也不能说这种疑似炒作的方法一定不会带来公共利益的增量,但是,于社会而言,这显然是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客观关注弱势群体、如实记录社会现实,这是我们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江水泡饭照”起码让我们知道,随手拍、随手发也应该是有些基本边界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