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有两条引人关注的重要资讯:一是2013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险守荣枯线,显示经济走势稳中偏弱;二是国务院将在7月中旬举行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定调下半年经济调控路径。报道引述专家观点称,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是下半年政府关注的重心,刺激政策或渐行渐远。
6月份中国PMI较上月再降,是四个月以来最低,有人形容这是“淡季更淡”,给市场的经济复苏预期再次浇上一瓢冷水。
笔者认为,PMI指数下行,说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紧缩疲势。一方面,世界经济低迷依旧,外需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内需驱动不足,而且经济“去库存、去杠杆、追实体”的系统调整也非短期可就。此外,我们说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可这蜕变过程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转型的抉择是必要且痛苦的,过程或将更加艰苦,也更需要恒心和毅力。
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还在加大。由于产能过剩未有明显改观,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运行仍显疲弱,出口短期难见大幅回升,加上金融管理层近日再次明确表态稳健货币政策不变,即使有“适时调整市场流动性”的说法,货币放松的机会也不会太大。如此看来,经济总体趋冷的态势可能会延续至三季度,我们或将面临一个中国经济低位运行的期间段。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顺应经济转型,积极应对经济调整。
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是下半年的重点。事实上从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可以看出端倪,会议已经把经济调控的方向转为“稳增长、调结构”,并强调钱要用在“刀刃”上。
决策层“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对的。旧有经济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产能过剩问题中央已痛下决心来解决。然而,一些部门或地方基于自身利益抵制产能过剩治理,对已经出现过剩的行业新建项目的审批失于严格控制。近日,习近平在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就强调,再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了。可见,粗放或规模扩张的旧习气应该坚决摆脱。
近来,股票、利率、外汇、黄金市场纷纷出现震荡,甚至可以用“血雨腥风”来形容。资本市场如此“不平静”,金融管理层应该拿出有效措施,加快金融体系改革,从而维护市场稳定并保证金融“血液”更好地在实体经济躯体里流淌。
央行周小川行长称,“市场基本正确理解央行了”。金融管理层既然认为稳健货币政策是合适的,那么要让市场真正“理解”恐怕还得看政策的实际效果,特别是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金融政策要与经济调控的方向一致,必须“脱虚入实”,回归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来。对于企业来说,要很好地适应这一经济调整,还需抑制和消化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并注重效率与质量,特别是要管理好资金头寸,“备足子弹”以备主动出击。(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PMI创5个月新高 中国经济还需持续动能
PMI创8个月来最低 光伏“由朝阳变夕阳”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