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国务院将在7月中旬举行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定调下半年经济调控路径,彼时正是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前后。报道分析认为,经济刺激政策或渐行渐远。(7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业出现流动性短缺之后,市场认为央行会向商业银行“放水”,可出乎意料的是,执行中央货币政策的央行并未如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补充。
央行不向商业银行“放水”,被一些人解读为新一届中央政府“不出台刺激经济政策”的重要信号,引起了市场热议,获得了广泛好评。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采访时称,“央行对流动性的把握,市场基本上还是正确理解了”。
新一届中央政府主动承担风险,在经济领域积极去杠杆化,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意味着政府将更加依靠市场利率调整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刺激经济政策,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经济出现下降苗头时,为防止社会不稳定,政府主动出击采取措施防止经济继续下行的各种政策组合,其中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是政府基于市场化思维采取的一种刺激政策。
但是,由于刺激政策背后的主要推手是中央政府,所以刺激政策离不开政府的干预,特别是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当经济出现下滑的时候,央行加大货币投放量,从而增大市场流动性以刺激投资、消费等。但市场主体是理性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原则、供需关系以及盈利因素等做出决策。在没有利润可赚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是不会去搞亏本的投资买卖的。因此,投放流动性的主要接受对象是以地方政府和国企投资为主的项目,以及投资投机性的相关领域,比如股市和房地产等。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GDP增长了,但是人民的收入并未增加,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
因此,通过货币投放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存在潜在的运行危机,也就是地方政府过度杠杆化,过度利用市场投放的货币进行负债式发展经济,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
今年以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新一届政府做了几件很漂亮的事情,比如取消和下放133项涉及投资的行政审批权限,推进“营改增”等,这些举措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货币政策领域,中央政府又坚持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这一举措是同行政审批权等系列改革一脉相承的重要政策,进一步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思路。(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市场优势借力技术优势
化解资本市场诚信危机需要把好哪几关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