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情况快速变化的今天,培养有市场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能让优质农产品销路顺畅,也有利于破解农产品价格“高高低低”怪圈
近日,河南郑州部分菜农碰到点烦心事,他们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蔬菜,市场销路一直不错。但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后,却由于产销没有顺畅对接,导致大量的蔬菜因卖难而不得不烂在地里。
这些菜农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种植有机蔬菜的农民增多,但也有一些农户因产品找不到出路而逐步放弃。这些优质农产品出现“卖难”,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生产和市场脱节,习惯了埋头种地的农民缺乏市场营销观念,也没有人去教他们如何看市场。
长期以来,农民基本上只操心农作物的生产,很少参与到经营销售等市场环节。目前对农民开展的培训和专业指导也更侧重于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很少涉及管理、经营等市场领域。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市场止于地头的菜贩子或者当地的批发集市,“什么好卖就种啥”、“产品好不愁卖不掉”等观念被奉为圭臬。
正是在这种朴素“真理”引导下,农业生产中时常出现跟风种植、盲目扩大规模、囤货等价等现象。在农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情况快速变化的今天,市场供需矛盾让农民一不小心就遭遇“卖难”,同时也会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因此,培养有市场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这既能让优质农产品销路顺畅,也有利于破解农产品价格“高高低低”的怪圈,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引导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迈进,在重生产的同时看重市场变化,产销衔接、农产品安全等许多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都会有很大改观。
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眼光,特别是对于有“升级”需求的农民给予帮助。比如,农业部门可以在科技下乡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让农民有机会咨询种什么、卖给谁等相关市场问题,帮助他们成为能够经历风雨的市场主体。
地方政府应该为农民对接市场创造条件。现在不少地方的居民小区附近,出现了农民送蔬菜的现象,消费者试吃满意后可以和农民联系。地方特别是城市社区应该力所能及地做好服务,比如提供一些场地、渠道,搭建一个对接平台,或者整合产品需求信息、推广成功发展模式等等,将服务“三农”的工作做细做实。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头作用十分必要。农民走向市场、成长为市场主体风险不小,而单个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现在农村涌现出一批懂市场、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成立了一批发展成熟、机制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带头人和合作组织懂得如何搭建起生产和市场的桥梁,更好地带领农民抱团找市场、闯市场。(杜 芳)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