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农民的市场眼光止于地头

2013年06月21日 10: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农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情况快速变化的今天,培养有市场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能让优质农产品销路顺畅,也有利于破解农产品价格“高高低低”怪圈

  近日,河南郑州部分菜农碰到点烦心事,他们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蔬菜,市场销路一直不错。但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后,却由于产销没有顺畅对接,导致大量的蔬菜因卖难而不得不烂在地里。

  这些菜农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种植有机蔬菜的农民增多,但也有一些农户因产品找不到出路而逐步放弃。这些优质农产品出现“卖难”,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生产和市场脱节,习惯了埋头种地的农民缺乏市场营销观念,也没有人去教他们如何看市场。

  长期以来,农民基本上只操心农作物的生产,很少参与到经营销售等市场环节。目前对农民开展的培训和专业指导也更侧重于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很少涉及管理、经营等市场领域。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市场止于地头的菜贩子或者当地的批发集市,“什么好卖就种啥”、“产品好不愁卖不掉”等观念被奉为圭臬。

  正是在这种朴素“真理”引导下,农业生产中时常出现跟风种植、盲目扩大规模、囤货等价等现象。在农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情况快速变化的今天,市场供需矛盾让农民一不小心就遭遇“卖难”,同时也会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因此,培养有市场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这既能让优质农产品销路顺畅,也有利于破解农产品价格“高高低低”的怪圈,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引导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迈进,在重生产的同时看重市场变化,产销衔接、农产品安全等许多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都会有很大改观。

  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眼光,特别是对于有“升级”需求的农民给予帮助。比如,农业部门可以在科技下乡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让农民有机会咨询种什么、卖给谁等相关市场问题,帮助他们成为能够经历风雨的市场主体。

  地方政府应该为农民对接市场创造条件。现在不少地方的居民小区附近,出现了农民送蔬菜的现象,消费者试吃满意后可以和农民联系。地方特别是城市社区应该力所能及地做好服务,比如提供一些场地、渠道,搭建一个对接平台,或者整合产品需求信息、推广成功发展模式等等,将服务“三农”的工作做细做实。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头作用十分必要。农民走向市场、成长为市场主体风险不小,而单个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现在农村涌现出一批懂市场、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成立了一批发展成熟、机制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带头人和合作组织懂得如何搭建起生产和市场的桥梁,更好地带领农民抱团找市场、闯市场。(杜 芳)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