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工工资1万4,没理由羡慕妒忌恨

2013年06月21日 07:18   来源:红网   于立生

  “逆天民工工资单!我要去搬砖……”近日,网友“我不是虚构的”在重庆某社区发帖晒出一张建筑工地的“民工工资单”,上面显示,最高的月工资有14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多元。民工工资大大超出了网友们的预料,“身为白领,压力很大啊”。(6月20日《北京晨报》)

  民工工资的近万或过万,取决于供需。城市化进程的大拆大建对民工的劳动力形成了需求,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又导致了稀缺。而且也不是一些年轻人愿干就能干的,有的工种诸如木匠、抹灰、石面装饰,也是要技术的。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在于以下几点:不愿放弃办公室里吹吹空调工作环境的相对优渥,去承受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苦辛,以及机械重复高强度劳作的乏味单调;不愿放弃五险一金以及种种的福利待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多有年终奖,有的还丰厚,但并没听说建筑工地也给民工发放年终奖的吧?而这些代价,民工实际都给付了。

  而且,民工所给付的代价,还远不止此。举要如下:

  其一,背井离乡,追随工头游击于各个建筑工地的,候鸟一般生活的高流动性,漂泊感;而农民,本是安土重迁的。你不能只看到民工的月薪近万或过万,而看不到背后劳燕分飞的夫妻分居,看不到子女的留守,老人的空巢……这些,都是高昂的成本。

  其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看天收的高风险性。正如重庆市一建筑项目负责人郑先生表示:“工资是以天计算,有时下雨无法开工……遇到雨季,工人的月薪也会减少很多。”而要是遇到个头痛脑热生病呢?如果是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请个十天八天假,基本工资总还是有的吧?而民工可能么?其实,某民工月工资14000元,也正是不辞劳苦惜时如金加班加出来的。

  其三,上升空间的逼仄。民工的工资近万或过万,依托于劳动力,而随着青壮年向中老年的转变,劳动力是呈消减趋势的。所以,很多民工如做不到被城市接纳,扎根下来,最终候鸟一般的生活结束后,还是回到乡间。而诸如从教、做医生之类呢?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渐成骨干甚至权威,收入愈丰,越老越吃香……

  “没有人的高工资是白拿的”,正如郑先生所说。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如果做不到、不愿意到建筑工地上去“结网”,那就真没必要对“逆天民工工资单”羡慕妒忌恨,惊诧或眼红。而且,如果单把薪水作为工作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那也未免太井蛙了。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民工逐渐向城市涌入,必然导致农业上人力投入减少,农产品在城市里涨价,从而货币含金量降低。所以,在这个谁活着都不易的当下,我们更应为民工薪水的递增而理解、而欣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