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勿让“补课之风”刮走素质教育

2013年06月14日 07:52   来源:红网   唐薇

  近期,有浙江中学生给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发帖,举报学校强行收费补课,理由“冠冕堂皇”,网友称“学校还经常将活动放在周六,比如踏青,月考等…500块对于很多大城市的人来说不过就一件衣服的钱,可是对于小县城的人来说算是一笔大头了。”据网友介绍,学校都是在周六补课,下午才能回家,而周日晚上又要来上晚自习。“回家板凳都没坐热又要回学校去,有时学校连续上两星期的课连请假回家洗澡都不行。”(6月13日人民网)

  学校利用周末、节假日补课已是司空见惯,尽管国家一再明令禁止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补课之风”不但不止,反而愈吹愈烈。究其缘由?上有国策,下有对策,但借各种冠冕堂皇的补课理由来赚取学生钱财、剥夺假期自由的行为实在不应是育人者所为。

  “补课之风”为何盛行?中考、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新一轮的升学大战即将开始,而“风靡”各中、高校的“补课风”又将借势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强势登陆。升学压力、父母期望、班级竞争都逼迫着学生走上补课之路;考试落榜、父母责备、落后于人都追赶着学生进入补习课堂。可以说补课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畸形怪胎,是“分数至上”下的宰人机器。补课所“宰”的不仅是学生的钱财,“宰”的还是学生应该享受的青春时光。学生们都习惯性地按下快进键,本是初一的学生却要学初三的课程,利用补课实现“三连跳”、“四连跳”的也是常事,可是快节奏的学习如何能保障学生的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发展?如何能保障其身心健康,不至于进了象牙塔就现了原形?

  “癞子理发,两不情愿”说的也是补课这事儿。补课的确是劳命又伤财、吃力不讨好,老师烦,学生更烦。学校的日常教学必然会随着升学大战的到来加重分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连战一两个星期也会心力交瘁,这个时候还要借着假期补课无疑是摁着牛头喝水,灌输的知识不仅得不到消化,反而会因此反胃。知识需要慢慢积累,练的是扎实功,“勤能补拙”的方法不能过度使用,一昧地将升学的“宝”压在补课上,实在是件不明智的做法。

  补课之风盛行折射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畸变,更是素质教育的迷失。何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可是纵观中国,素质教育似乎只是教育部门的一纸空话,没有一个客观的成功数据做例证,不论是学校、老师、家长都只是对此持观望态度,更不用谈大规模的实施。

  如何能遏制补课的势头?一方面,“补课风”并非一方牵制:家长希望通过学校补课达到提高孩子成绩的目的;孩子希望通过假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补课通知一下,老师又立马被摆在了前沿位置。其次,割掉“补课”这颗教育毒瘤也不能仅凭一己之力,类似“反补课英雄”肖兵被校方评为“不称职”教师而“下课”的结果大家也有目共睹。

  其实换个简单的思维想想,放假就是放假,别让“补课风”刮走素质教育生长的夏天,把假期还给老师和学生,也让一整个学期以来疲惫的身心得以休养生息,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