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火灾后的中储粮更需一本明白账

2013年06月06日 09:50   来源:法制日报   毕晓哲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粮食储备机构做好粮食安全生产的相关工作。通知特别点名中储粮,要求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扭转近年来事故多发频发的局面。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称,中储粮本身已经享受到了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的优惠和利益,现在又想通过经营活动来牟利,等于两边便宜都占到了。结果它也跟着其他市场上的粮食企业一样,进入抢粮大军,从而助涨粮价恶性上涨(6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发生在5月31日的黑龙江省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事故,不仅造成了过火粮食4.7万吨的重大损失,更给粮库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随着事件深入,相关信息不断曝光,与中储粮有关的负面信息不绝于耳。

  其一,早在5月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储粮的审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储粮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政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以及2011年中储粮总公司财务部未经内部审批,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开立定期存单,累计资金84.4亿元等重大资金使用违规问题。这还不包括“某地副省级官员落马,揭出来的当年粮库储备粮弄虚作假事件”再一次被媒体和公众“翻开”了旧账。其二,火灾之后曝光和披露出来的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存在粮食储备和经营业务不分,以及将粮食储备业务分包出去收取利益的行为。其三,上述专家指出的中储粮进入粮食市场,恶意抢粮助推粮价恶性上涨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并不是因为火灾才发生的,而是早在火灾之前就广泛存在,但未能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

  那么,针对因为火灾而再一次被关注、再也无法掩盖的中储粮相关问题,应该来一次痛定思痛的反思,也应将此次“火灾事故”当成彻底整改的契机。尤其要解决隐藏在阴暗角落的粮食收购“黑幕”——恶意收购助长粮价上涨问题。一般而言,国有粮食储备机构起到的是稳定粮食市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国有粮库或粮储机构的设置,一是在于“保农民利益”,其收购粮食的出发点在于保障种粮户积极性,在粮食过度低价的时候进入市场收购,“应收尽收”;二是在于特殊情况下粮食市场价格出现暴涨之时,推出部分平价粮以稳定市场、打击囤积居奇。而中储粮却反其道行之,在粮食歉收、粮价高涨期间,跟其他市场上的粮食企业一样,进入抢粮大军,显然与国家粮储机构职责背道而驰。

  通过“低收高卖”,多年以来中储粮究竟怎样影响了市场?在影响和干预市场过程中,其本级以及下级分公司为此获取了多少非法暴利?这些暴利的流向等等,都有必要予以彻查,并彻底和真正追究相关决策者的责任。时下,根据中央巡视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央第一巡视组已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巡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中央巡视组落实监督责任,敢于碰硬,发挥震慑力,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中央巡视组在中储粮巡视期间,能不能有所作为饱含公众期待,中央巡视组肩负打“老虎”揪“苍蝇”的重任,真诚期望对中储粮“问题”的彻查,不应止于火灾事故的原因。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