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储粮失火需释疑

2013年06月05日 07:29   来源:沈阳晚报   李雪莲

  5月31日下午,黑龙江省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目前火灾已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过火粮食达4.7万吨,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亿元。新华网昨日发文称,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3日公布了“5·31”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原因,系配电箱短路打火引发火灾。(6月3日新华网)

  烧粮之火虽已灭,可网民心中的猜疑却如野火燎原,有骨灰级影迷回忆起《天下粮仓》中“火龙烧仓”的桥段,叹息戏似现实,暗指有人纵火。与剧情更是丝丝入扣的是,5月27日中央巡视组刚刚进驻中储粮。

  网友尚在猜测中,中储粮便果断辟谣了,媒体也匆匆发表社论,称中储粮直属粮库火灾与巡视组进驻本无关系,但舆论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反映了民众对中央巡视组的高期望值。文章洋洋洒洒,称民众对钦差形象的思维设定,实是对现实反腐的呼声。

  目前虽有所谓的火灾鉴定方面的官方说法,将事故归咎于小小的配电箱,然而,即使配电箱确实肩负着责任,中储粮与参与辟谣的媒体目前仍然无法排除的是,灾情是否严格按照剧本上演?一切是否源于设计?配电箱是否有人为破坏的可能?如果系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故障,能否请配电箱生产方出来“走几步”?

  此次遭遇网民吐槽的还有相关单位对数字的管理。林甸直属库能存多少粮食,通过粮堆高度和占地面积便能计算出来。而大火能烧掉多少粮食,同样可以结合当时的风速计算出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这次火灾中,我们还应拿出科学的数字管理,因为科学的数字管理是去疑存真的最好方法。

  当然,在一个讲究法理与证据的社会,臆测林甸粮仓失火原因确实不可取,但过于轻率地给出失火原因同样难以服众。在我国曾发生的事故当中,树枝与自然现象曾被作为消灾扛责的神器。5月28日,武广高铁出现晚点,结论是树枝影响了供电;几年前的动车事故,官方最初给出的结论是打雷导致的。这次事故是否真是小小配电箱之过,还要期待进一步的调查,请网民一定要有一颗淡定的心。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