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严高考安检不要割伤考生尊严

2013年06月04日 08:52   来源:法制日报   广西 黄春景

  

  王乃玲/画

  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拖……这是吉林省一位高三班主任近日给学生们总结出的高考“穿衣宝典”。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6月3日《新京报》)。

  高考安检要加强防范意识,这本无可厚非,但也没必要草木皆兵,把那些诚实守信的考生一并捆绑对待。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其出发点是好的,“禁金令”在防止作弊方面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此举也是利弊共存的,除了增加考生紧张外,还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

  为彻底杜绝高考舞弊现象,每年高考前夕各地都会出台相关政策整顿高考纪律,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维护高考的公平和公正。然而,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要知道,高考舞弊现象从来就没有绝迹过。当下,考生舞弊的现象还没到“病入膏盲”的地步。何况在去年1月份教育部发布了第33号令,对此前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对考试作弊行为作出了更加严厉的规定,严重高考作弊者停考三年,新办法更是再次强化“考生诚信档案”的重要性。可见,与其在高考安检上草木皆兵,不如在提高考生诚信等方面多下功夫。

  “史上最严”高考安检,不过是权宜之计,最终还得仰仗制度规范。首先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重构社会诚信,扭转投机取巧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拓展学生成才的路径;其次是要保持高考的公平公正性,缩小地区差异,加强户籍管理,防止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再者,应该尽快出台考试法,使高考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明确高考功能,规范学校招生与录取工作,严惩各种作弊行为,规范高考秩序。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将高考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治理高考舞弊最有效的措施。

  说到底,高考安检“禁金令”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割掉不诚信考生作弊行为的同时,一不留神也割伤了其他考生尊严。毕竟,在作弊者面前,技术防作弊,是防不胜防的,安检也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保证高考的公平和公正。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