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务员新“三高” 是职业祛魅的开始

2013年06月04日 07:49   来源:羊城晚报   李 妍

  在体制“城外”的人们看来,公务员是“高地位、高稳定、高收入”的理想职业。然而如今,一些闯过千军万马的惨烈竞争,终于身处体制“城内”的青年公务员,却患上了“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的“新三高”症。(6月2日《瞭望》)

  青年公务员患上“新三高”症,此新闻出现在各地“省考”之际,大有劝欲挤进公务员行列的人群急流勇退之意。类似场景,还出现在今年高考填志愿时,有记者和老师力阻学生报考新闻和教师志愿,过来人的经验无非也是“压力大、风险高”——看来,哪个外表风光的行业都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三高”。因此,说青年公务员患上“新三高”症,倒也不完全是矫情之叹。前两年公务员招考时,不也有新闻说了嘛,“一份报纸坐半天”的公务员生活早已成过去时,类似“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之类的“苦差”,已成为公务员招录的趋势。

  当权力成为苦差事,方是国民之福。换个角度来说,当青年公务员不再能躲进体制的避风港,“风景这边独好”,而是必须面对整个社会职业人群惯常遭遇的各种压力时,这也才是这个职业某种程度上走向正常的开始。

  这些年来,那么多人挤得头破血流,“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因为公务员职位的“清闲”、“福利保障好”、“高薪”等职业特性,产生了非凡的吸引力。从世俗语境中更进一步说,一些权力部门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现实利益,也容易让人产生权力崇拜,对“铁饭碗”甚至“金饭碗”过分迷恋和追逐。公务员职业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磁场引力,其实正源于这种权力崇拜下经济人的选择理性。

  而青年公务员面临职业“新三高”,一方面可以说,这是公务员职业祛魅的开始——当“清闲”、“高薪”成为公务员职业的传说,公务员群体需要面临更多的职业压力和风险,必须承担有效的公共服务职能时,这才是权力回归其本质属性的开始;另一方面,青年公务员的“诉苦”也在表明,类似“苦熬升迁”、“个人才干不能发挥”之类的压力,类同“买不起房”、“结不了婚”的苦恼,仍需要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的福利进步去纾困。

  权力虽在诉苦,但民众心中仍难有戚戚同悲之感,盖因为真正值得期待的权力压力,不是由体制内压力滋生的生活、工作小烦恼,而应该是来自于外部的被制约和被监督的压力,是权力者为民众服务且接受监督产生的压力。也只有当这些压力真正成为公务员群体成长的推动力时,这样的压力才可能转化为提升国民福祉的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