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失时机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党的十八大的明确要求,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所在。这些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但问题仍不少,集中表现在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问题依然突出,不该管的管得过多,一些该管的又没有管好。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不仅难以真正弥补市场失灵,还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增加企业成本、抑制市场活力,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公章围城”、“龟速办证”、“跑部钱进”等一些热词的出现,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简政放权”的呼声。
眼下,中国经济面临很多过去从未遇过的矛盾和挑战,更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简政放权”,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为企业松绑,向市场放权。应该看到,“简政放权”,减掉的是审批环节,转换的是政府职能,降低的是过程成本,优化的是服务流程;放弃的是“官本位”意识和不良作风,强调的是服务和监管,释放的是活力、动力,集聚的是民心、民意。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涉及政府部门职能定位、权力调整和管理方式改变,阻力不小。此次,国务院下决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就是要自我“开刀”,通过拆除利益藩篱,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有关部门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明放暗不放;当然,也不能一放了之,要保证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避免管理“真空”。各级政府都要适应职能转变新要求,真正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做到事前审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监管问责要到位,以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