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塌方与“连日阴雨”有多少必然联系

2013年05月10日 09:06   来源:工人日报   评论员 蒋菡

  两场地铁塌方事故给出了如出一辙的“说法”,地铁塌方与“连日阴雨”之间有多少必然联系?如果我们找不到、找不准事故的真正原因,那么,就难以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就难以遏制此类悲剧的重演。

  据新华社报道,5月6日,正在施工的陕西西安地铁三号线发生塌方事故,造成5名施工人员遇难。这起事故并不是西安地铁施工的首次,它曾在7个月内发生了4起事故。此前,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曾发生过地铁施工事故。对此,有公众充满焦虑地质疑:地铁施工事故为何像“矿难”一样频发?

  眼下,地铁建设正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水涨船高”的安全事故已经敲响了地铁工程“大干快上”的警钟,此次西安5条鲜活生命的离去更应引发足够的警醒。

  对于此次事故原因,西安市地铁建设指挥部一位副总指挥称,“塌方下场盾构结构不稳定,顶部和侧部塌陷,下雨也导致土质疏松。”施工方相关人员则认为,“事故原因可能与连日阴雨有关,加上施工现场污水管渗漏,造成塌方。”

  果真是下雨的原因?如果查看一下2009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对西安地铁另一起坍塌事故的报道,也许有人会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天前,在建的西安地铁一号线洒金桥站施工现场发生坍塌事故,两名正在作业的工人不幸被埋身亡……对于事故原因,施工方给出这样的解释:可能与连日阴雨有关,加上施工现场污水管渗漏,造成塌方。”

  两场地铁塌方事故给出了如出一辙的“说法”,地铁塌方与“连日阴雨”之间有多少必然联系?

  当年西安市安监局等部门组成“8·2”事故调查组给出的权威定性是:一起基坑开挖支护不到位、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相关人员职责履行不力、在较差自然地质和连续降雨下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显而易见,施工不当才是直接和主要原因。

  至于此次“5·6”事故究竟主要是天灾还是人祸,还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调查。如果我们找不到、找不准事故的真正原因,那么,就难以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就难以遏制此类悲剧的重演。

  还务必弄清楚的一点是,此次涉事的西安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是否涉嫌“未批先建”。有媒体指出,该线路2012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但早在2011年数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对此,西安地铁公司回应称,批复之前的开工建设只是开展“挪树、拆迁”等前期工作,并不算正式开工。事实上,赶工期现象在地铁建设中并不少见,草率筹划,匆忙上马,都令安全隐患重重。“大干快上”是否已经成为地铁建设的流行病?未批先建是否已经成为熟视无睹的潜规则?

  住建部副部长郭允冲曾指出,工期紧张,造价不合理,监管不到位,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整体技术和管理力量严重不足,远远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扩大的速度。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铁将载着人们畅通无阻地去往城市各个角落,但无论怎样,前提是必须尽最大可能保障工程中的安全生产。

  曾经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一度令铁路建设热潮有所降温。如今,5个骤然失去的生命重重叩响了地铁建设热潮的警钟。

  5条鲜活生命的骤然离去给他们的父母妻儿带来多大的伤痛,我们可能无从体会。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附着其上的伤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