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铁建回应8.37亿招待费 巨额招待费为何广受关注

2013年05月09日 09: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铁建回应8.37亿元业务招待费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近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业务招待费达8.37亿元一事引起有关媒体关注。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8日回应表示,相较于营业收入而言,公司业务招待费占比为0.17%,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公司将把控制业务招待费增长作为重要的管理指标,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近年来,中国铁建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至2010年营业收入年均增幅38.4%,成长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建筑业企业集团之一。由于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生产经营需要而支付的业务招待费在相应增加,绝对值相对较大。2012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4843亿元,新签合同额7893亿元,未完成合同额1.49万亿元,目前有在职员工24.5万人、外部劳务近200万人,工程项目部1万多个。

  “2012年度的业务招待费,就是从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个核算单位逐级汇总上来的,每个核算单位平均约7.6万元。”他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这位负责人称,偏高的业务招待费问题近几年已引起公司的高度警惕,并把控制业务招待费增长作为重要的管理指标。2011年,业务招待费高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2012年与上年相比下降4.6%;2013年一季度,公司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6%的情况下,业务招待费同比下降4.9%,并力争全年下降10%以上。

  快评

  巨额“业务招待费”为何广受关注

  翟永冠

  部分央企花钱“豪爽”不是新问题,但中国铁建去年“业务招待费”高达8.37亿元的消息还是让人大吃一惊。在中央有关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深入落实之际,中国铁建需要回答,巨额“业务招待费”都花到哪里去了?

  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铁建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全部上市公司首位。面对舆论质疑,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营业收入,公司“业务招待费”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

  一方面是“数额确实偏高”,一方面是“低于相关规定”,如此说来,中国铁建并未违反纪律规定,而是“有关规定”合理性存在问题。

  据了解,“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等。如果中国铁建的业务招待费是生产经营中必须的费用支出,那么公众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企业宴请、赠礼等开支都可以被算作招待费,这就使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不怕花钱多,就怕有浪费。老百姓真正在意的是巨额的“业务招待费”是怎么花出去的,收到了什么效果,有无奢侈浪费乃至违纪违法问题。央企上市公司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责任,募集的资金是众多投资者的血汗钱,公众对此敏感并不为过。

  当前,有关方面对国企的“业务招待费”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更缺乏有力的执行。这也是公众质疑中国铁建巨额“业务招待费”的原因之一。中央出台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不仅仅是对党政机关的要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同样应当贯彻落实。央企上市公司享受着国家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应该改变作风,降低成本,杜绝奢侈浪费,把有限的钱用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上,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据新华社5月8日电)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