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抢购黄金300吨 中国大妈为何如此疯狂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0天抢购黄金300吨 "中国大妈"为何如此疯狂?(图)

2013年05月02日 09:13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导读]有人猜测,今年全球最红的词将是“中国大妈”。华尔街大鳄在美联储的授意下举起了做空黄金的屠刀,黑色星期一黄金大跌20%,世界哗然!不料半路杀出一群“中国大妈”, 10天时间,1000亿人民币,300吨黄金被扫,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大妈们照单全收。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一场“金融大鳄”与“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阻击战——“中国大妈”完胜。

全国各地上演“抢金潮”,顾客金柜前抢购金饰品。新华社图

  [新闻解读]

  中国人狂购黄金是无处投资憋的

  中国人十天内买了300吨黄金,似有扭转世界黄金市场的狂跌之势。有评论称“中国大妈战胜华尔街”,这是令全球投资界颇为惊讶的事。

  中国人的这次黄金投资是与世界金价下跌之势的大胆对赌,而且完全出于民间对黄金价值和市场规律的朴素认识。应当说中国的“散户”们承担了一定风险,因为这次金价大跌的背后被普遍认为有操盘手,而中国大部分买主花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

  黄金价格是全球大致统一的,中国几乎没什么定价权。在全球黄金流通中,中国处于弱势。中国老百姓如果不是买首饰,而是投资黄金现货,他们成败凭运气的成分,要比西方人更高。

  如果这次中国“散户”投资者真的赢了,只能说明中国这个大尺度经济“买什么什么贵”的铁律第一次在“做市”的意义上赢了。中国的民间资本确实很多,突然“集中”投向一个方向,已经有了影响全球一些关键性市场的力量。是不是这么回事,还需未来一些日子金价的后续表现来验证。

  以往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基本都是主权金融机构及大投资人在“现货—期货”市场间的博弈。“散户”们充当主力,从长远看安全系数总是不高。事实上,中国各领域的“散户”都在单打独斗,社会对他们提供的可信赖投资服务少之又少。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年多数人投资赚了钱的唯一领域就是买房,而股市几乎成了散户“九死一生”的大陷阱。中国人的储蓄率很高,眼看着通胀使钱贬值,很想有风险小的正当投资。但在限制购房成为普遍政策以后,老百姓已经看不到还有别的投资渠道。所以金价一跌,人们趋之若鹜。

  中国在大兴城镇化建设,重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立项,而且经济升级任务大,文化产业急需追赶发达国家。这些都需要钱,而很多钱就散落在民间。需要给民间的“小本投资”愿望同国家大的建设规划提供更多对接机会和渠道,这应成为中国金融业一个有别于西方的特殊探索方向。

  对中国这个热衷储蓄、通胀又很难彻底抑制的国度来说,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关心“小本投资”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涉及民众的核心利益,是影响民间信心的一个关键环节。做好这件事,应是中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一种展现。

  中国经济完全有空间容纳民间分散资本的大规模参与。中国的金融业以往基本是对西方金融业的模仿,今后应针对本国实际逐渐迈步,趟出一些中国特色。首先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和勇气。

  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势几乎是铁定的,民众顺应这个大趋势做“小本投资”,其安全系数应远远好于他们在股市上的遭遇。这里面必有组织和治理空间。政府推动做好这件事,将被看作“以民为本”的高端表现。(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