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价暴跌热钱流出 网友:警惕热钱涌入风险

2013年04月25日 06: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黄金价格大幅下跌,继而引发大宗商品价格连续性下跌。不少博主认为,受人民币强烈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从黄金、大宗商品流出来的热钱可能加速流进中国,应及早防范相关风险。

  金价暴跌热钱流出

  据报道,瑞银4月23日公布了最新的短线金价预期。瑞银贵金属分析师将该行的一个月期金价目标位,由之前的每盎司1725美元下调为1425美元;将三个月期金价目标位,由每盎司1850美元下调为1500美元。4月15日,纽约黄金期货价格跌至1361 .10美元/盎司,跌幅达9.34%,创出198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比2011年的历史最高点下跌近30%。这被业内视为黄金进入熊市的拐点。

  黄金暴跌,对整体大宗商品市场带来了猛烈而深远的影响。

  博主“小兵理财_”表示,用“一片血雨腥风”来形容近期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并不为过,除了黄金、白银外,工业金属和原油皆无一幸免。国内商品市场,金属、能源化工随之全线暴跌,农产品期货多数下行。其中,沪金、沪银、沪胶封跌停板,燃料油、PTA、焦煤等品种跌逾3%。

  有博主分析认为,金价暴跌引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将促使国际热钱去寻找更为安全的领域。

  中国成“优选”目标

  大宗商品之后,热钱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欧美、日本等相继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热钱的逐利性会让它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则是主要目标。

  上述观点获得不少博主认同。

  博主彭辉平认为,此轮的黄金价格雪崩式的下挫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已经在复苏中,美联储的几位官员早前已经发表声明称,若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则美联储就考虑提前缩减接下来的Q E规模。黄金本身是具备着避险功能作用的产品,此时投机客纷纷离场加上日元持续贬值,千亿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博主何涛也表示,随着近期人民币汇率连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加速必吸引热钱流入增加。

  警惕热钱涌入风险

  博主们的警觉并非杞人忧天。央行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金 融 机 构 新 增 外 汇 占 款 高 达12153.87亿元。2012年,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总额仅为4946.47亿元。媒体普遍解读称,这意味着热钱流入趋势明显。

  “外汇占款增幅出现巨额变化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定要引起重视。”博主“王冰-3”指出,“要避免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扰乱。外汇占款大增使得货币当局的调控更为复杂,由于无法准确分辨外汇占款成因,相关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会大大降低。大量热钱涌入资本市场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博主们的另一层担心在于,热钱流入将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博主“深圳王子-2012”担心,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被逼不断升值,尽管现在出口形势不错,但早晚有一天因为成本压力过大会挺不住,那时候损失就大了。

  “壮志有余凌云则成”认为,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正处经济艰难转型的大国来讲,人民币升值是双刃剑,须保持高度警觉,要充分地估计和预防热钱流入带来的冲击。

  一些博友由此提醒,须提早防范热钱涌入。

  (记者 张小洁 王玉 整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金价暴跌 警惕热钱涌入风险    2013年04月25日
  • ·大宗商品酝酿熊市第四浪(组图)    2013年04月24日
  • ·大宗商品酝酿熊市第四浪(组图)    2013年04月24日
  • ·大宗商品酝酿熊市第四浪(组图)    2013年04月24日
  • ·金价暴跌中的投资机会    2013年04月24日
  • ·黄金暴跌的8大原因可信吗?    2013年04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