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干部”是掌勺者自肥

2013年04月12日 07:00   来源:工人日报   舒圣祥

  日前有媒体报道黑龙江贫困县巴彦县法院院长,购置并驾驶一辆价值75万元的豪车。当地法院还存在公车私用等问题。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自己曾实地前往多个贫困地区调研。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偏远、欠发达地区。(见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作为一句经常刷在墙上的宣传语深入人心,可现实中一些地方却是“再苦不能苦官员,再穷不能穷干部”。诸如贫困县法院院长购置豪车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即使是再贫困的地方,官员的“三公经费”也往往很有保障,政府办公楼甚至建成了地标性建筑,扶贫资金被挪用的消息不时传来。

  在争取国家贫困县之类帮扶政策时,贫困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中,无不多次提及发展困难,听之让人动容。事实上,很多地方确有困难,但也确实没有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在更重要的地方。要知道个中究竟,甚至不需要去翻账本查核行政开支明细,而只需要到这些贫困县的政府大楼中去走一遭,看看他们的办公条件,看看他们的公车标准,就全明白了。

  校车事故引发举国关注时,一些地方宣布“停购公车买校车”,可这样受到舆论好评的动作,鲜有跟进者。校车可以没有,公车不能没有,在“财力有限”的幌子下,校车购买及运营支出从未列入一些地方的公共预算。于是,校车依旧破旧,公车依旧豪华。

  “再穷不能穷干部”说白了就是一种特权,是掌勺者的自肥。在一些贫困地区,官员福利“鹤立鸡群”,一方面是为官者不自觉,另一方面则是监督机制的虚设和预算制约的漏洞。此前曾有调查显示,超八成网友认为,是否严于律己和严惩腐败应该是评价地方主要官员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然而,在如何制约基层官员权力上,显然还需要更为健全的制度安排。

  要改变“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首先必须改变对政府预算的软约束,让编制规范且细致的政府预算,成为套在乱花钱的基层官员身上的“笼子”。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基层政府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并将此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对诸如贫困县法院院长“大手笔”购置车辆之类的事情,更需一查到底,绝不轻纵。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