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这是极好的理念。观诸多年之发展,我们虽然在“科学”、“和谐”的理论、口号上着墨甚多,实际成效却不够。应该说,中央对发展格局的认知是清醒的,认识到“科学”、“和谐”所面临的利益格局非常顽固,目前取得的成绩,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迈了几步。
最近,从北京的“雾霾”到上海的“猪江”,从地下水污染到“香港限购奶粉风波”,可以显见发展不科学的顽疾。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何此类现象在国家强调科学发展之后没能得到遏制。这些年中央没少提生态文明,没少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甚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有关部门就已经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20多年过去了,为何还普遍存在官员们对GDP的崇拜?
思来想去,是不是我们把发展的话说得太强硬?改革开放之后,那一句“发展是硬道理”的确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时至今日,当发展带来的某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看到,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发展了就能解决”的。当然,真正的“发展”是科学发展,问题是,思维惯性使得很多官员心目中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就是GDP。因此,如果在众多官员心目中,经济发展成为硬道理之后,其他的道理就变得苍白无力,就成为软道理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施政过程中“发展”往往会被异化,变成只有经济发展、只有GDP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污染不可怕、逝去青山绿水不可怕,只要有了经济发展,有了GDP,可能还有了提拔,当然什么都不可怕了。只是,有一天,人们连呼吸都感到难受时,老百姓真觉得害怕了!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非不认为经济发展很重要。从民生到稳定都需要经济发展,都需要GDP;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甚至政治发展都需要GDP的支撑。但严峻的现实是,当发展变成不管不顾的唯一目标时,人们以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了,其他的发展都成为软道理。
由此,在发展速度上我们就很难慢下来,各级政府官员为了GDP增长,就不得不大做各种文章。常常听地方官员理直气壮地讲“××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快的问题”。更有某著名经济学家打气: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发展20年。问题是,我们能够长期地、持续地一路狂奔吗?有这个必要吗?真要极端地崇拜GDP吗?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讲究“中和”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可以给我们明示。《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从古语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发展是不是应该张弛有度?高速发展是否应该适可而止。就如一个人,用很快的速度跑,快跑一阵,就要慢一点,否则是不能持续的。何况,慢下来时,我们能更好地思考,如何更“科学”、更“和谐”。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把速度降下来一些?
世上没有任何药是包治百病的,发展也不可能例外。给发展留点空间,给改革留点时间,认真想一想,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如何能够真正地“科学”起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