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想斌:粗线条的预算公开不是真正的公开

2013年04月02日 08: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马想斌

  粗线条的预算内项目公开,公众都无从知晓细节,更别说是像大筐一样的“其他支出”了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中,仍然存在“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不仅让人“雾里看花”,更暗藏一些“花钱花招”,某市其他支出达146亿。(4月1日《新京报》)

  我们都知道,预算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纽带,是公众监督政府权力与行政运行的窗口。一份结构有序、信息充分的预算,能够让社会公众衡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水平,从而确保政府不在需要之外额外加重公众的负担。

  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以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都纳入预算为前提,以翔实的账目为基础。但是,从各地现在已公布的部分预算和“三公”经费里,我们看到依旧存在账目粗略的通病,虽然能够看到预算收支的数额,但是看不到这些数额具体的“来龙去脉”,公开的内容局限于“类”,信息并没有细化到“款”、“项”。

  所谓魔鬼隐藏于细节之中,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就很难对该部门、该项目的收支作出评价,也很难对预算过程进行监督。面对一个没有细化的预算公开,社会无法知道公共资金由谁在使用,具体用在了什么地方,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使用的效果如何。更无法基于预算公开的信息来判断,政府部门的规模是否适当,公共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公共资金的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

  更重要的是,尽管此前已经取消了预算外支出,但是预算内的其他支出并没有取消。于是,为了应对公众的监督和上级的要求,地方在公开预算的时候,就想着把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按照预算项目进行公开,把那些无法交代的款项全部纳入其他支出。粗线条的预算内项目公开,公众都无从知晓细节,更别说是“其他支出”了。于是,其他支出不仅体量很大,而且怎么使用有很大的弹性。进而,当预算内公开项目受到严格监督和限制后,地方政府依旧可以在其他支出里寻找腐败的出路。

  当预算项目细化成为社会所期待与要求的一个方向时,另外一个往往被忽略,那就是人员状态的细化。因为在预算报告里,公众除了要判断公共资金使用的地方是否合适外,还要判断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这就要求公开的预算里有“人”的存在,如预算公开要具体到项目使用的人数。如,“三公”经费里公务车辆的维护项目中,统计数字不仅要呈现出维护费用,更要呈现出公务车辆的数量。

  如此,按照人头建账,预算公开能够细化到每一个人的使用,那么巨额的“其他支出”自然就能规避。因为从以“人”为本的预算项目里,就能看到一个政府部门合理的支出,在合理之外的支出,不管有无名目,无论是否属于其他支出,公众都可以一概视之为不合理支出,让相关责任人承担责任,受到问责。

  或许,有人说,如此细化的编制预算进行公开,其难度不小。难度自然存在,可对部门财务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细化预算并不难。因为部门财务内部应该都有一个审核预算的基本数字表,包括基本的人员、业务、资源占用情况,只是从未对外公开过。

  你不关注预算,它就会视你如无物。可当我们认真地去关注预算,就必须有一个可监督的预算账目。而一个没有详细账目的预算公开,就还不是真正的信息公开。现代政治讲究的是监督式公开。何为监督式公开,就是要将公共资金里的每一分钱,具体用在哪里,谁在使用,都一五一十地让公众知道,供社会公众监督和评判。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