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鞍山举报人不敢露面 用法治消除“别奖励我”

2013年03月27日 07:59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李松林

  为鼓励市民举报身边的安全生产问题,安徽省马鞍山市安监局实施“举报有奖”。今年有4位举报人符合奖励条件。但令人尴尬的是,公告已经发布一周多了,4名获奖的举报人却无一露面。马鞍山市安监局安监大队工作人员打电话与获奖人联系,但电话不是打不通就是被告知“打错了”(3月26日,《新安晚报》)

  这是多么令人尴尬的一幕。政府方面,从设立奖项到兑现奖金,算是做到了言而有信。而举报者方面,此前曾一直关注事态处理进展,该领奖时却又玩起了“躲猫猫”。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举报人并不差钱,不在乎那1000元的奖金;也有可能确实是个别举报人更换了通联方式,一时难以取得联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举报人对政府部门不信任,担心领奖后个人信息泄露,最终遭到被举报人的打击报复。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毫无根据。今年1月5日,就有媒体报道成都红会善款发霉举报人称曾遭软禁死亡威胁;郑州“房妹”爆料人也接到过死亡威胁电话。而来自官方的一项统计数字更是让人吃惊:据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材料显示,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其中,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难以界定,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边缘死角”。

  七成举报者遭到打击报复,某些打击报复手段更“精明”,不仅说明举报人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之严重,同时也表明眼下我们崇法尚法,用法治思维办事已经迫在眉睫,不容等待了。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建设法治政府时强调,“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举报人不敢领奖,是政府公信力疲软的表征,更是当下法治的尴尬。只有建立更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更畅通和更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法治的轨道,类似尴尬现象才会逐渐消除,社会公平正义才会得到珍视和彰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