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夏:改革列车配餐方式 为铁路减轻偿债压力支一招

2013年03月26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最近实施的体制改革将铁道部改成了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系统的企业化改革,使如何提升铁路客运经济效益问题成为备受重视的话题。提高铁路系统经济效益的渠道和途径很多,改革客运配餐方式也算是提高铁路客运经济效益的千方百计之一

    铁路客运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客车运力资源。餐车用餐就是对铁路客运资源的浪费,对于运营成本很高的高铁和动车而言,现行的餐车设置更是一种超级浪费。铁路餐车和餐厅用餐是一种因循已久的传统配餐方式,只要改革一下这种配餐方式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客运经济效益。

    铁路客运配餐可以实行沿途快餐配送招标,列车配餐全部采用列车员推车送饭到车厢出售的用餐方式。按照铁路现行的餐饮价格标准,只要面向社会招标,不愁沿途城市没有合格的配餐企业承揽这种送餐上车的好生意。铁路客运配餐可以仿照航空系统配餐的方式将定制餐食装在统一制式的送餐车上,送餐车上车之后由乘务员推到各个车厢出售。

    利用社会化协作的方式改变铁路客运配餐方式,有助于提高列车餐饮的性价比。对于社会上普遍反映的铁路客运餐饮普遍存在的“质次价高”问题,只有通过改革铁路客运配餐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铁路配餐方式的变革还包括铁路客运餐车的“革命”。用配餐外包的方式沿途招标送餐上车,列车上的餐车就可以改变功能。列车餐车的操作间改为配餐车辆的储物间,列车上不再配备做饭厨师和服务人员。餐车的餐厅座位可以作为散座客票出售,仅此一项就可以为客运列车创造很大一笔客运收益。尤其是高速运行的高铁和动车,根本没有必要在餐车上开设卖饭餐厅,餐车坐席全部可以作为三等座出售。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客运运力,又可以提升铁路客运经济效益。

    目前铁路客运系统沿用的列车配餐方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和铁路系统政企不分条件下的运营模式。为了提升铁路客运的经济效益,缓解交通繁忙时段的铁路客运压力,改革沿袭已久的铁路客运配餐方式已经势在必行。笔者估计,铁路客运配餐方式的改革至少可以让铁路客运的经济效益提升3%-5%,仅此一项改革就可以为铁路系统减轻很大一部分偿还债务的压力。

    为了搞好铁路客运配餐的改革,对于铁路客运配餐“质次价高”、餐车服务卫生、餐车座位出售等相关问题,新建的铁路总公司可以借助“外脑”开展专项研究,通过认真调查、多方比较借鉴、系统创新创制和充分关注细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客运配餐改革方案。(郭夏)

 

    作者简介:郭夏,《解码经济》作者,新生经济学创始人,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经济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王振峰:中国铁路体制改革将跨出关键性的一步

 

铁路总公司挂牌 竞争机制下的火车票价更具公信力

 

铁路总公司挂牌 铁路改革的变与不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