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大赏樱票价翻番有何不可?

2013年03月14日 11:30   来源:华龙网   欧阳崧

  武大定于13日起,按每人次20元标准向社会游客收取“赏樱门票”,票价较往年翻番。武汉大学赏樱门票涨价引发社会反响,有人表示反对,认为学校的做法偏离了大学精神,并质疑学校以限制游客为名“趁机捞油水”。(3月13日,《北京晨报》)

  去年清明期间,日均有15万人到武大赏樱花;去年武大樱花节第一天,武大校园就拥进了30万游客。近年来,武大樱花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游客也选择“看樱花、去武大”。在人流涌动的樱花节,游人过多引发的交通拥堵、卫生忧患、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成为武大学子的梦魇,以至于樱花节被你 戏称为“樱花劫”。

  游人何以偏爱武大樱花?一是名气十足,武大被称为“樱花城堡”,也是百年学府,人文自然相得益彰,每年都会有广州游客乘高铁而来;二是价格便宜,门票价格相对于诸多著名景点而言,真可算是“九牛一毛”,哪怕是东湖樱园价格也高于武大赏樱门票。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武大被游人挤爆。

  “樱花劫”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此轮价格上涨自然难逃舆论关注。然则,就武大限制客流和弥补损失等目的来评判,武大赏樱票翻番是合理的价格调整。

  部分民众称如果真的是为了限制人数,应该限制每天参观人数,而不是涨价。其实早在今年1月25日,《湖北日报》就告知民众:今年樱花开放期间,武大将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团体参观必须提前预约,谢绝参观车辆入校,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学生宿舍、食堂将一律不对游人开放。可见,限制游客数量是此轮武大赏樱调整的组成部分,而价格调整显然有助于辅助完成限制客流的目标。

  诚然,大学需要精神,不应过于市侩。然则,尽管高校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高校围墙显然已被推倒,武大为游客提供赏花的场所,游客付费理所应当。学校只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争取物价部门的审核备案,并且得到监管部门授权,通过提高票价增加学校收入,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经费、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使学生成为受益者,涨价行为就应得到公众的理解。这也属于正常的校园旅游业开发。

  其实,民众质疑武大赏樱票价翻番,主要是在怀疑门票费用的去向,有关“武大樱花门票费用去向”的追问已持续多年,武大也曾给予官方回应,坚称“武大财务是收支两条线,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截留,也不存在某一个部门将钱收走的说法,武大更没有靠樱花敛财。”然而,这笔费用的使用细则,却从未向学生或者民众公开。这就为民众质疑武大“乘机捞油水”落下口实,必然将武大推向舆论漩涡。

  倘若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收费授权,并且将费用收支状况向民众公开,能谨慎地使用这笔费用让师生受益,同时,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合理引导民众情绪,武大赏樱票价翻番有何不可?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