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清报:研究生收费后,寒门学子盼落实奖助体系

2013年03月14日 07: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竹 姚宇

  新闻背景:

  眼下正在准备考研复试的大四学生,可能会成为我国最后一批公费研究生。

  今年2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学术学位的研究生学费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万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

  在中部某高校就读的张莹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立志要考研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刚刚出台的研究生收费政策,让已背负四年本科助学贷款的她开始打退堂鼓。

  她研究了新出台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发现只有少数最优秀的学生能享受到这项福利。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中明确,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学生,其中: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3.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然而,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总数为58万余名,仅仅依靠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覆盖面还不到十分之一。

  张莹的担忧还在于,理工科与文科、应用型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能够获得的补贴数额存在巨大差异。一些专业实用性强、容易申请项目的导师,往往会发给学生不少补贴,但如果报考文科或基础学科专业,导师自己也没有经费,更没钱分给学生。

  “期待国家能再出台一些政策,能让每一个有梦想读研的学子没有后顾之忧。”张莹说。

  (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姚宇)

  政协委员回应:

  如何能让“寒门学子”读研没有后顾之忧?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生收费本身是一个进步,收费是国际高等教育的通行做法,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必须出台配套的奖助体系进行支撑。

  “不应该由研究生个人来承担学费,国家的奖助学金必须覆盖到绝大部分学生,如果覆盖的范围太小,这项规定就有问题,在当前条件下,让太多的研究生自掏腰包读研究生,是不合适的。”张尧学表示。

  在他看来,配套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的奖助学金体系,还应该进一步试行由科研经费负担部分学费的政策,由导师从科研项目中拿出经费来,作为奖学金发给研究生。而对于项目经费较少的文科、基础学科等,国家应该提供专门的奖学金指标给导师,或由国家、学校另外建立针对这些学科的奖助学金体系。

  “收费的真正目的,是把研究生导向到真正的科研上来。”张尧学还认为,研究生收费机制的改革,会起到调整研究生结构的“指挥棒”作用。一些科研经费少或者没有科研经费的学校和教师,会相应地减少招生数量和招生指标,这样使得研究生渐渐聚集到科研任务多、任务重的学校,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一些社会科学学科也会因此而转向符合社会需要的研究。“因为你立不到项,拿不到钱,就可能被淘汰。”

  张尧学委员认为,研究生学费的定价机制也应该市场化,其定价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形成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浮动的价格体系,EMBA的收费体系就值得借鉴。现今的高校收费体制,还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学费、食宿费标准。在他今年的两个提案中,有一个就是关于高校服务市场化的,“不过,服务要市场化,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能市场化。”

  (本报记者 陈竹 实习生 姚宇)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