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祝惠春:八成地区限制开发的甘肃省如何转方式

2013年03月14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积大,甘肃要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发展愿望不谓不迫切。但八成地区是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承担构建西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重任的甘肃,转方式、调结构又该如何实现?记者在甘肃代表团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调到优势产业上。”

  聚焦培育产业优势,增强经济竞争力,甘肃注重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就是避免发展同质化,在全国范围内找到甘肃的特色。

  甘肃有风,那就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建设河西风电走廊,从发展风电产业入手,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甘肃有资源,石化、有色、钢铁等六大支柱产业,这个老基础不能丢,但需要“再造”。一把“金钥匙”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将各类生产资源吃干榨尽,甚至连矿渣子都做成建材。甘肃先后探索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白银公司模式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地探索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甘肃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甘肃盛产牛羊,肉味鲜美,全国驰名。那就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全面落实牛羊产业大县扶持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在省内也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河西灌溉农业区发展制种、酿酒原料基地;中部、陇东旱作农业区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及肉牛羊生产;陇南山区种植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

  甘肃还有敦煌等历史文化景点。东西三千里,上下数千年,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就挖掘文化价值,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文化产业大省、旅游产业大省。

  做大优势产业、规避自身短板。甘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

  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只有最强的产业才能生存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从全到特的演变将是必然趋势。在产业调整选择上“求强不求多、求特不求全”,突出比较优势,做大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