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惠春:八成地区限制开发的甘肃省如何转方式

2013年03月14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积大,甘肃要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发展愿望不谓不迫切。但八成地区是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承担构建西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重任的甘肃,转方式、调结构又该如何实现?记者在甘肃代表团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调到优势产业上。”

  聚焦培育产业优势,增强经济竞争力,甘肃注重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就是避免发展同质化,在全国范围内找到甘肃的特色。

  甘肃有风,那就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建设河西风电走廊,从发展风电产业入手,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甘肃有资源,石化、有色、钢铁等六大支柱产业,这个老基础不能丢,但需要“再造”。一把“金钥匙”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将各类生产资源吃干榨尽,甚至连矿渣子都做成建材。甘肃先后探索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白银公司模式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地探索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甘肃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甘肃盛产牛羊,肉味鲜美,全国驰名。那就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全面落实牛羊产业大县扶持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在省内也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河西灌溉农业区发展制种、酿酒原料基地;中部、陇东旱作农业区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及肉牛羊生产;陇南山区种植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

  甘肃还有敦煌等历史文化景点。东西三千里,上下数千年,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就挖掘文化价值,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文化产业大省、旅游产业大省。

  做大优势产业、规避自身短板。甘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

  市场经济中,一个地区只有最强的产业才能生存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从全到特的演变将是必然趋势。在产业调整选择上“求强不求多、求特不求全”,突出比较优势,做大优势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