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PM2.5征中文名,为何被吐槽?

2013年03月01日 08:10   来源:西安晚报   秦淮川

  毒尘、微尘、超微悬浮颗粒,2月27日传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要为PM2.5定一个规范的中文名消息后,这一话题很快成为网络热点。也有网友认为,起名字不重要,如何治理才是重点。不过,该委员会还是打算近期在媒体上刊登专家建议,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最终给PM2.5确定一个恰当的名称。(2月28日《西安晚报》)

  搁在几年前,一提起PM2.5,估计不少人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拜空气污染所赐,如今,人们未必知晓PM2.5的准确含义,但一定知道PM2.5不是好东西,它们一出现或者超标,就会损害健康。在这种语境中,给PM2.5取个中文名并无太大必要,如果因而劳民伤财,更不可取。因此有网友质疑,治理比取名更重要。当然,应该看到,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这个委员会干的就是给科技名词确定规范的名称,由其提出给PM2.5取名似乎也没太大不妥。

  该委员会动员令一出,可谓应者云集。从网友纷纷参与看,足见给PM2.5取名确实颇受关注。粗略地看,网友的参与分为三类:一是较为严肃地参与,比如有给PM2.5取名微尘、危尘的,有取名侵肺颗粒、超微悬浮颗粒的;一类是,纯属插科打诨,比如有取名幸福颗粒的,也有取名下午两点半的;还有一类是专门吐槽的,仿佛不取狠名就无法宣泄不满,比如毒尘、死尘、毒雾、砒霾……严肃取名的较少,绝大多数都是频频吐槽。

  一场严肃的征名,为何变成了网民吐槽的狂欢,演变为一场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细思之,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雾霾天频现、PM2.5猖獗,已经严重损害了公民健康,说其是毒雾、毒尘并不夸张,这从每个人的切身体会以及相关医疗数据中找到佐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前不久指出,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灰霾不光是对呼吸系统,而且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但是首当其冲的还是呼吸系统。

  另一方面,雾霾天不断,但治理效果似乎不佳,从而导致公众忧心忡忡和心怀不满。日前,马云在演讲中称,相信十年以后中国三大癌症将会困扰着每一个家庭,肝癌、肺癌、胃癌。其中,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这绝非危言耸听。空气污染在持续,人们不堪忍受,艰于呼吸,突然传出要给PM2.5取名的消息,无疑成为人们表达无奈和委屈的一个出口。

  呼吸到新鲜空气本来是权利,却成了一种奢望,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诘问效果,这足以说明当前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了全社会的集体痛感,加快治理步伐,正当其时!网友借给PM2.5取名,是宣泄,更是期待,但愿职能部门从中能够真正读懂了民意,有压力、有动力,尽快行动起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