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解读千万富婆环卫工余友珍

2013年02月26日 13:22   来源:荆楚网   蔡青莲

  近段时间,武汉“千万富婆环卫工”余友珍的事迹被《武汉晚报》率先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她的名字也连续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第一时间》等节目中。

  余友珍何许人也?余友珍,武汉洪山区东湖村霍家湾村人,现为武昌区城管局清扫大队的合同工,月薪1420元。余友珍家有17套住房,价值过千万元,是个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却甘做月薪千元环卫工。余友珍称之所以这么做,是为给子女做榜样,并告诫子女:你们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

  诸多网友、读者更盛赞余友珍是“伟大的母亲”、“给社会传递正能量”。为什么资产千万还从事环卫扫大街?为什么余友珍能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和褒奖?也许可以从余友珍一言一行中能解读其中奥秘。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1998年,邻村好姐妹王腊英在武昌区城管局当环卫工,问她有没有兴趣来扫地,就是有点苦。劳作惯了的余友珍想,那算什么苦,扫地就是做清洁,不苦。一开始,余友珍上早班,凌晨3点半,从岳家嘴一直扫到汪家墩,一次打扫得要两个多小时。扫到6点多。温家宝说过,一个人要勇于吃苦而丝毫不叫苦。我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艰苦的工作岗位,可能更会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开始,身为菜农的余友珍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苦攒钱,四处打工, 2008年赶上征地拆迁还建,先后分得21套房子,成了千万“富婆”,在她看来,穷的时候怎么过,富了还该怎么过。财富面前,余友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财富所累,不因财富而退,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坚守环卫工作第一线。人生的目标不是享乐,财富也不是终点。余友珍用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勤劳的本色不能丢。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才是人生动力的源泉。那些家产,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数字,而劳动和朴实才是她生活的全部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