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稿费制度在削减作家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2013年02月21日 07:15   来源:红网   谭相彬

  最近时评圈里出现了个“活菩萨”,那就是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1月16日,一篇赞赏陈光标支持环保事业的时评文章被授予“陈光标新闻一等奖”,奖励1辆奇瑞环保汽车、2万元油卡、20万元现金。1月28日,另两位时评作者因称赞陈光标再获“陈光标新闻奖”,得环保轿车的奖励。新年过后,陈光标再在微博中公布了三位获奖作者。

  陈光标这样去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否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在这里,我们要看到的,是陈光标对时评作者劳动成果的鼓励。尽管有评论文章曾尖锐地指出:“陈光标的新闻奖评奖方式欠妥,致使一些评论作者为了附和赞美陈光标而改变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观点,使陈光标代替了社会大众。他们只生产陈光标一个人需要的观点和态度”。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时评作者愿意放弃甚至背叛自己的真实观点,而加入到“夸陈”的行列中呢?与其说是“陈光标新闻奖”的诱惑,不如说是当前低稿费环境下滋生的产物。

  过去,我们一直在谈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其实那些孜孜不倦撰写评论的作者们何尝不是弱势群体?在美国,全国发行的刊物的稿费在每字0.75至2.00美元之间,地方刊物则为每字0.1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千字的稿费在750到2000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5000到1.3万元之间,而中国时评作者的稿费普遍在千字一百余元,和美国相差可达百倍!而中美人均GDP差距不过10倍左右!

  不仅撰写一篇时评稿费如此,就连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都坦言买不起一套房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曾在媒体见面会上笑着说如今的稿费实在是太低了,“好不容易写一个中篇,挺难的,结果还不够请人吃顿饭。”其他作家可想而知,目前靠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或许还不如中国的大熊猫多。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低稿费的制度正在消灭作家这个群体,只有体制内的作家才勉强依附体制维持生计,而其他体制外的作家只能转行,比如做电视编剧。这也注定中国作家普遍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

  如果说陈光标是在炒作的话,那也是时评人过低的稿费环境,让他有炒作的背景。我们也不说和美国看齐,就说稿费标准和人均GDP一样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千字一千上下,比较成熟的时评作者每年有那么二十来万元的收入,陈光标的“重奖”就说不上有什么轰动的羊群效应了,也就说不上什么炒作了。

  希望陈光标的重奖能够提醒我们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倒逼当前我国的稿费制度改革。让尊重知识,尊重思想成为这个时代的最有力的强音,那么我们的思想才不会动辄由人调戏。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