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元月楼市升温 不必大惊小怪

2013年02月08日 08:14   来源:羊城晚报   林文俏

  近日公布的今年元月楼市数据引起人们关注:百城房价环比涨幅两年来首次突破1%,且已经连续第八个月环比上涨;9812元/平方米的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也刷新了25个月以来的均价纪录;政府重点调控的一线城市成为房价上涨的领头羊,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均价全面上涨,环比涨幅均超过2%;与价格上涨相呼应,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加三倍;三线城市月成交也创下2011年以来的月成交新高。

  针对元月楼市升温,有人呼吁调控应该加码,甚至流传出一线城市要停放二套房贷,导致股市房地产板块近日大跌。

  不可否认,对过热的楼市进行调控是改善民生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但在调控之前,必须弄清楼价过快上涨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调控效果。必须看到,元月楼市升温有多方面原因———

  其一,人们对近年走低的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复苏预期。这种预期来自外贸数据的转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持续走高,尤其是预期十八大召开后紧接而来的政府换届会带来新的经济周期启动。这种经济复苏预期首先反映在去年12月以来股市的大幅上涨,今年元月则进一步从股市延伸到楼市。

  其二,国内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讨论升温,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虽然新型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但它也导致了人们对因巨大住房需求引发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

  其三,去年元月是春节,季节淡季和调控从严使楼市寒冷,成交量和价格都是“洼地”。与“洼地”同比,数据自然会放大。

  其四,供给的严重不足。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供应同比回落16.5%,创下5年来新低。今年元月,上海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环比减少近七成。

  其五,元月楼市波动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大量放贷。每年一季度都是银行放贷激增周期,2月是春节为放贷淡季,去年12月信贷创下了三年来新低。因此,为弥补一前(去年12月)一后(2月)的放贷低谷,各家银行在1月份大量地发放住房贷款,为了争夺客户甚至把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到八五折。

  此外,楼市的低迷已持续了近三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爆发势能。三线城市元月成交的新高则与外出务工人员春节前返乡置业有密切联系。

  可以得出结论,元月楼市升温幅度虽有些意外,但从原因分析尚属正常,故不必大惊小怪。由于楼市走势主要与信贷有关,目前的信贷放水主要是季节性的原因,因此过了第一季度,信贷发放也会转为渐渐下行的态势,楼市有望趋向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未雨先缪要进行新的调控,停放二套房贷也是不可取的。“限购、限贷、限价”的行政化措施短期虽能遏制房价上涨,但却向人们传递了住房是紧缺商品的信息,增强人们购买欲望和“三限”取消后房价上涨压力。而且它会伤及民生改善型住房需求,有违调控宗旨。

  (作者是广东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