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抗日剧频现雷人剧情 网友:神一样的'横店抗日根据地"

2013年02月05日 11:16   来源:华声在线   

  抗日剧再现雷人剧情英雄徒手撕鬼子。李寻欢附体,飞刀敌炮火,秒杀数百敌军;疯狂开外挂,徒手撕鬼子,逆天血飞满天。雷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横店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图片]抗日剧再现雷人剧情 英雄徒手撕鬼子

  李寻欢附体,飞刀敌炮火,秒杀数百敌军;疯狂开外挂,徒手撕鬼子,逆天血飞满天。雷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横店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有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新的一年到来,正在横店拍摄或已经拍完的抗战剧依然有增无减。用编剧高满堂的话说,“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演鬼子一天“死”8次

  在日前召开的2012年电视剧导演工作年会上,编剧高满堂提到创新不够的问题时举例说:“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之后这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横漂”一年多的彭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跑过龙套的抗战剧有70多部,“群演也不需要讲台词,哪个战场需要哪里上。”还有媒体报道称:一位群众演员透露自己在去年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战戏,演了200多次日本人,最多的一天“死”了八回。

  2012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横店影视城影管公司透露,2013年来横店拍摄的抗战戏并不会减少,目前在横店拍摄的19个剧组中,有9部是抗战题材。另有媒体爆料:2012年,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全年使用群众演员(含特约演员)共计30万人次,其中60%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出演过“鬼子甲”“匪兵乙”,横店演员公会甚至一度出现精壮群众演员告急的情况。

  新闻解读

  抗日剧泛滥谁最受伤害?

  一天“死”八次,表面上看作为群众演员的人很受伤,这种惯例式的折腾让一个群众演员身心疲惫。但是,这背后折射的乃是整个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的混乱。在缺乏新颖剧本和题材的时候,千篇一律的抗日剧纷纷上马,为的只是一个争夺眼球的过程。但这种无聊的程式化的抗日剧的上演不仅造成观众们视觉污染,对于中国影视业的进步也没有丝毫益处。

  据统计,从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剧组,抗战戏是一年多过一年,以2012年为例,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由此可见,抗日剧的泛滥已经成为荧屏的一大灾难,可以想象,如果观众们天天能看到一个演员,一种抗日剧,都是八路军英勇杀敌,鬼子们纷纷落地,如此视觉污染会导致何种结果呢?

  对于一天“死”八次的群众演员来说,他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但是,其背后的整个中国电视剧市场却远非如此。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将战争喜剧化的作风是在歪曲整个战争的残酷性,让小孩子们看过之后的直觉是战争很好玩。这种抗日剧将残酷的战争戏剧化,将原本客观呈现的敌我形势偶像化,对于整个需要接受正确战争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会导致错误的战争观,也会引发对于战争的错误认识和感知。

  另外,对于观众来说,千篇一律和连篇累牍的抗日剧造成的视觉污染对于感官无疑是最大的负面效果。电视剧本身的效果除了追求收视率之外,更多的也承载了对于整个国民的教育功能,单一的雷同和同质化,抗日剧泛滥正是这种对于通过电视剧的方式进行教育和价值认同的严重错位。所以说,一天“死”八次受伤的不仅是群众演员,对于整个观众也是一种伤害,对于电视剧市场也是如此。 (文/王传言)

  微言大义

  @无印有品:每次看到这些电视剧,就想起那些岳母刺字之类的故事,反复演绎的确可以成为大家心中的历史。

  @Pannyoki:mark一下,神一样的“横店抗日根据地”。

  @Vacuum盒子:这种电视剧题材肯定有国家补助,只要拍完就有钱拿。这些狗血的剧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美剧,英剧的精良。

  @建哥哥1981:雷死人不偿命啊!

  @小勾:看完这些片你会觉得,小日本能坚持八年真不容易。

  @朱八斤:嗯,鬼子太多,撕的太慢,所以才打了十四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