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大会议相继召开。各省级政府都向当地人大提交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答卷。有记者发现,去年全国各省(区、市)核算出的GDP相加总量达到57.69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高出5.7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广东的经济总量。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
的确。这种反常现象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其“病态”亦呈愈发严重之势。比如前年的地方GDP之和高出中央4.6万亿元,相当于多了一个山东省。而去年竟然高出5.76万亿元,已经相当于多了一个广东省了。
地方GDP增速长期高于全国数据,虽有重复统计、统计资料不一致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应该还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实际上,不管有多少因素,只要全国数据是准确的,那么高出全国数据的GDP便都是注水无疑—————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GDP注水问题起码有两笔糊涂账:其一是真相不明,究竟哪些省份的GDP注水了,有多少是重复统计造成的,有多少是统计资料不一致造成的,又有多少是弄虚作假造成的,这些全然是一笔糊涂账。其二是无人担责,统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我们至今没有听说哪个官员因数字造假被究责。两笔糊涂账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长期存在。
表面的GDP繁荣局面,不仅误导中央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更可怕的是,这种GDP疯长的毛病似乎成了官场通病,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相邻地区互相攀比的事屡见不鲜。由于“GDP出政绩”,一些官员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追求升迁的资本、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惜大搞能增加GDP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且想方设法把这种政绩工程重复折算成数字符号。某些地方形成了GDP年年疯长的“大好局面”。
弄虚作假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长期公然造假,最可怕的是对造假行为熟视无睹。可以不夸张地说,GDP注水问题长期存在,愈演愈烈,上至官方下至民间对GDP注水无可奈何、习以为常,这正在成为一个中国式笑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地方GDP注水成为常态,全国GDP数据便“顺理成章”地遭到怀疑;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成为惯例,官方公布的任何数据都会被质疑和嘲笑。借用媒体的话说,就是“年复一年有差距,老问题变成大问题”。
“大问题”如何解决?国家统计局官员曾表示,将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正式推出主要指标环比制度。无奈时至今日,GDP统一核算体系仍然没有下文。可行办法到底被“卡”在那个环节,有关部门没有说,大伙儿自然也不好说。
我要说的是,改进统计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有责必究、究责必严。没有信息公开,没有强力监督,没有责任追究,任何统计方式都不可能杜绝造假———“同比”能造假,“环比”就不行吗?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政绩如何,当地人民最有发言权,GDP只不过是一个供上级部门参考的数据。GDP一再被注水,也折射了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惟GDP”错误政绩观念依旧严重。用这种理念指导经济发展,自然会偏离正道 而今老问题已成大问题,还能再听之任之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