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有效治理金融诈骗,需从公共产品供给、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行业监管、行业协会服务、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社会大众的金融诈骗防范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统筹推进金融诈骗防范体系建设
临近春节,信用卡、电信、网络等金融诈骗有再次集中爆发之势。从媒体报道的案例可以看出,此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让不少人损失惨重。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财富管理的需求随之增加,同时,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但居民防范金融诈骗的知识却没有相应增长,我国也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诈骗防范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这就从根本上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现实来看,防范和治理金融诈骗,简单依靠某个行业监管或执法部门唱独角戏,很难标本兼治;根本上还要深入挖掘金融诈骗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备的金融诈骗防范体系。
当前,我国针对金融诈骗的行业监管和治理水平并不高。从全社会看,实施金融诈骗的犯罪分子与社会大众之间在金融产品及服务信息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的金融诈骗中,既有发生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网络金融诈骗、跨国金融诈骗等案例,也有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较低水平”的假币诈骗、电话诈骗等案例。
一般来说,金融诈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联系。即使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熟的市场交易体制机制、较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水平,金融诈骗仍然难以避免。美国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凭借一个并不复杂的“旁氏骗局”,在近20年内成功欺骗了全球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元,致使发达国家一向推崇的“华尔街信誉”遭受沉重打击。可见,要更加有效地治理金融诈骗,需要从公共产品供给、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行业监管、行业协会服务、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社会大众的金融诈骗防范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统筹推进金融诈骗防范体系建设。
一是将金融诈骗防范产品及服务纳入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范畴,加强金融诈骗防范知识的教育和宣传,积极倡导社会大众掌握必备的金融诈骗防范知识,提升全民金融诈骗防范意识与能力。有学者提出编制金融诈骗防范读本、金融诈骗防范教育进社区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的公共产品形式被纳入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二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营造健康而有活力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利率市场化倒逼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压缩金融诈骗活动空间。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部门与执法部门的协同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促进行业监管和法治水平提升。加强国际信息与技术交流,前瞻性地掌握新型金融诈骗形式与技术,提升国际金融诈骗应对能力。
四是借鉴美国由金融机构联合成立身份被盗援助中心等形式,建立以金融市场主体及中介机构等为主的金融诈骗防范行业协会,及时向社会提供金融诈骗法律援助、技术援助等服务。
五是督促并规范金融机构切实担负起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加强内控,提升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防诈骗抗风险性能;另一方面,加强金融诈骗防范知识宣传,充分利用与客户的各种接触点,加强金融诈骗防范宣传与教育。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