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发布后,各种“吐槽”再次随之而来。“被增长”、“拖后腿”也成了人们嘲讽统计数据“有水分”的热门词汇。(2月3 日《经济日报》)
看每年如是的统计数字,国家多个部门应该是“宽慰”的。这组数字结果可以直白的表达出,政府意愿下“国强民富”的一种真实。城镇居民收入连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提高,而且提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GDP这个国家收入的标志。很自然,这样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分配收入格局,是无需“变革”的。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把“改革红利”合情合理的切分。联想一下“收入分配改革”的八年长跑,而不能制度,应该说和这样的华美数据关系密切。
任何一个制度的变革,必须有不合理的地方。前两天有消息称:收入分配制度有望近期出台。尽管这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消息,但从体制上和公众的期许中解读,这一消息的若隐若现,相对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来说,应该是一记耳光。居民收入连年超越GDP,这样背景下的“收入分配改革”呼声高涨,在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面前,岂不成了无病呻吟。
被平均、被增长,或者“拖后腿”的公众解读心理,是对国家统计局这一数字的精准讽刺。高度上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绝对“高度权威”,其应该有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亦无从质疑。那么这样一组“幸福”并“痛”着的数字,纠结的地方到底出在哪里?客观的看,国家统计局也只是数据的“统计者”和发布者,而不是数据的最终采集者。话说白了,国家统计局只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数据“二传手”。中国国情里有一个基本要素,报喜不报忧,或者“喜”了就多报;“忧”了就瞒报。基层单位的“政绩观”大略如是。那么,这组数据的丰腴和百姓吐槽的骨感对比,也就不难想象。
贫富差距大和收入分配关系密切,贫富差距大也是尘埃落定的事实。而国家统计局在这样事关民生问题、事关全民族共同复兴问题的严谨态度上,不应该总是被“注水”。发布这样的数据,会对国家决策影响几何?会不会误国误民?也要慎重考量。在此数据浓妆重抹中,城乡居民的“被平均”、“被增长”的幸福生活,无论是对于统计局,还是对于国家决策,都只能是一种错误的算法。用“注水”的GDP,解读中国收入,真的不能再成为“中国国情”了。毕竟用谎言测量谎言,得到的不会是真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