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克强"现在我给你们打工"感人肺腑(图)

2013年02月04日 10:16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李克强 打工

  李克强副总理2月3日上午在内蒙古包头火车站候车室看望返乡农民工。他说,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慰问车站工作人员时他说,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让旅客们有家的感觉。(2013年2月3日新华网)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全国各地又迎来了农民工返乡潮。能不能让旅客走好走了,与亲人团聚,过上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是客运部门的责任,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牵挂。李克强副总理亲切看望返乡农民工并慰问车站工作人员,一句“现在我给你们打工”传递着新春的温暖,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百姓的崇高情怀,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官民平等。官民平等,是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和首要前提。李克强副总理,来到群众中间,与群众亲切交谈,与旅客们互拜早年,特别是对农民工说出的掏心窝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到了官民平等、官民和谐的生动一幕。没有官架,不摆官谱,与群众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坦诚相见,这已经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种执政习惯与示范样本。李克强副总理对返乡农民工说,“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这是替人民打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照,更是将自己当作普通群众一员与人民平等相处的内心独白,同时也是在向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传递的官民平等的信号与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有些“一把手”干部,不能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不认为自己是在给群众打工,而把自己真当个“官”,习惯于摆谱,不能与群众平等相待。其实,越是把自己当个“官”的人,老百姓越瞧不起。

  亲民作风。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身为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乃天经地义。话虽如此,李克强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前,来到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并自称“现在我给你们打工”,还是凸显出他的亲民本色,以及着眼基层、着眼普通民众的施政风格。曾经在河南、辽宁两个大省主政一方的李克强,素来谙熟经济,关心民生,口碑颇佳。担任了国家副总理后,每每到基层视察工作,总是细致入微、体贴周到,彰显出中央领导集体一贯的亲民、务实、自信、淡定的形象。在农历小年之际,李克强副总理亲切看望返乡农民工,并自称“现在我给你们打工”,是对中央新近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生动实践,是亲民作风的又一次体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是要经常深入基层,主动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责任担当。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职责所在。当前,如何保证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旅客平安回家,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李克强副总理牵挂着返乡农民工的出行问题,亲自来到火车站候车大厅看望返乡农民工,非常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并自称“现在我给你们打工”,见证了作为国家领导人心系群众、情牵百姓的责任担当。慰问车站工作人员时他说,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让旅客们有家的感觉。这更是对民生工作提出的要求和责任传递。只有人人担当、个个尽责,让每一位旅客走好走了,才不致是一句空话。只有人人担当、个个尽责,也才能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生活得幸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克强一句“现在我给你们打工”,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无比深情,同时也传递着无穷的力量。当然,为人民服务、给人民打工,只有现在时,没有完成时。它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始自终、长期坚持、恪尽职守、躬身实践,才能换取百姓生活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