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乔金亮:我国的精准农业还刚起步

2013年02月01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提到精准农业,很多人会想到肥沃黑土地上国营农场的顶级数字化农机管理系统,其采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是精准农业的三大支柱技术。作为近年国际农业发展的热点和潮流,精准农业因其能更好地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而颇受公众关注。

  有人认为,精准农业就是花钱买设备和仪器,农机化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是精准农业了。还有人认为,我国这样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只能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才有发展可能。

  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观点对精准农业都有一定误读。既不能把精准农业神秘化,也不能把它绝对化。精准农业不只适用于国有大型农场和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广大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只有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发展精准农业。例如,以色列贫瘠的土地和缺水,却并不妨碍其精准农业居于世界前列。

  精准农业本质是一种高效农业的形态,并非深不可测。其集成组装的诸多生产精细化技术,比如精确灌溉、测土配方、变量施肥等早已存在,关键的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也已在我国交通运输、国土、气象等领域得到较广泛的运用。精准农业的核心是把这些技术按照定位、定时、定量的原则布局在最需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上。

  精准农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和标准,其次是数据和软件,相对而言,硬件设备恰恰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通过加大投入来赶上的。从纵向来看,精准农业发端于西方农业的规模经营,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孕育它的土壤。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提出到进入生产应用,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这显然得益于其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较高的产业化程度。

  应当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农业运作模式,而不是简单引进国外的技术装备。近年来,我国精准农业取得较快发展,不断吸引着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并与有机农业、创意农业等结合,回报颇丰。

  当前,我国精准农业发展面临着底层技术支持不足、信息采集系统不全、专业系统不完善的短板,精准农业的“精准”程度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各地水土条件差异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等均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发展。总体上,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拓展空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