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不盈利的机场能存活多久?

2013年01月29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80个,亏损的机场有135个,其中中小机场占了87%。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介绍,《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了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这一定位表明,机场首先要强调公益性,然后才考虑收益性,“最主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开通更多的航线和时刻。”(1月28日《人民日报》)

    看春运期间火车票售票紧张的场面就可以知道,飞机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首选出行工具。随着近年高铁的开通,机场位置偏远、价格较贵、安检繁琐等弊端更加明显。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场无力争夺客源,没有盈利,拿什么生存?一个不盈利的机场又能存活多久?

    近日,为了解决机场亏损问题,江苏省不少地市规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每年必须包机出行的次数,甚至出台文件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国出境考察,为机场“输血”。“吃奶的孩子长不大”,当地政府包办航班不过是拿纳税人的钱贴补亏损的机场,是“挖一个窟窿填补另一个窟窿”,难有实效。

    机场亏损的根本原因是客源不足,规划建设之初没有考虑一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旅客吞吐量及周边环境等因素,仅仅成为当地政府对外“炫耀的名片”。各地如竞赛般扩建机场,似乎机场越好这个城市就越有魅力,就可以吸引大量客商前来投资,进而为官员的政绩锦上添花。但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的机场,要么外表奢华但配套服务跟不上,要么少人问津、入不敷出。今年元旦期间,昆明长水机场因大雾致多架航班取消,近万名乘客滞留。这个号称总建筑面积居全国第四、世界第五的国际机场竟然在室温为零度时连暖气都没有。缺乏最基本的配套服务,外表再奢华又有何用?

    目前国内机场建设的资金来源由民航发展基金、地方财政和信贷、企业投资共同解决,一般情况下,1/3由民航局划拨,1/3由地方政府出资,而剩下的1/3由机场自筹。对中小机场来说,本来一个城市的客源就有限,再加上周围大机场、高铁等对客源的争夺,自筹资金实属不易,颇受争议的阜阳机场就是一例。

    始建于1958年的阜阳机场由于年久失修只能飞小型飞机,后经当地政府官员自筹资金扩建后,曾开辟多条航线,但最终还是因客源不足而深陷亏损。2001年,阜阳机场被迫关闭,此后几年甚至沦为养鸡场,一直到2007年才开始复航。

    机场客源不足、亏损严重,但仍需要平时的基本维护,这就造成了土地、人员等的浪费。各地盲目跟风兴建机场,已经造成机场特别是中小机场经营的举步维艰。目前,需要的不是地方政府再拿纳税人的钱进行行政干预,而是需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让机场发挥本身的“造血”功能,实现盈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场不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城市“看上去很美”的建筑,要知道,它不盈利是没办法生存的。另外,机场建设的评估、追责等机制必不可少。动辄投资过亿的机场被遗弃,相关责任人还能相安无事,是难以从根源上扭转机场建设的盲目性的。(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机场70%亏损 凸显“烂尾困境”


机场70%亏损,政府“包办航班”难高飞


70%机场亏损 行政干预难力挽狂澜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