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朝核危机,中国不需看任何一方脸色

2013年01月25日 08:30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朝鲜24日对安理会前一天的决议作出更激烈反应,宣称将进行“高水平核试验”。这很可能并非朝鲜的“气话”,韩国方面称,朝鲜新核试爆的准备的确在进行中。

  安理会23日决议是针对朝鲜不久前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做出的,决议扩大了制裁朝鲜机构和个人的范围,中国在对决议草案做了大量修改的努力之后,投了赞成票。

  但朝鲜方面看来并不领情,它在24日声明中不点名批评中国,称“连应当带头建立世界公正秩序的大国也被美国的专横和强权所压抑,糊涂得甚至不惜抛弃必须坚持的起码的原则”。

  中国处于严重的两难局面,不仅半岛无核化目标越来越遥远,连在朝鲜同韩日美之间寻求外交平衡也几无可能。

  既然已经难到底,中国反而应当放轻松些,降低对自己半岛战略效果的期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扑面而来的问题,不再追求一个绝对目标,而追求资源投入和战略收益的最佳比例。

  中国应高举对半岛核问题“标本兼治”的大旗,继续要求半岛无核化,这是半岛问题的道德高地,也是中国应对各方极端主张的回旋空间。

  中国不能像美日那样变成半岛冲突的一方,但中国也不应幻想完全置身事外,在双方间左右逢源。对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被卷进去,得罪其中的一方甚至双方,我们需坦然接受。

  这样一来中国就会重获一些战略上的轻松感,我们就不必被任何一方的极端要求绑架,而可以制定自己针对具体冲突更清晰的原则框架。中国劝说各方的那些力气,就可以有相当一部分转化成对自己原则框架的保卫。

  比如中国援助朝鲜的现有规模体现了中朝友谊,同时也包涵了我们对半岛当前局势的一种态度。中国在安理会讨论涉朝鲜决议时的角色和立场也是清楚的。如果朝鲜搞新的核试验或者再发“卫星”,中国就应毫不犹豫地减少对朝援助。如果韩日美推动安理会对朝鲜采取极端制裁,中国就应坚决制止,迫它们修改草案。

  朝鲜可能会“生气”,那就由它去。我们切不可因担心中朝友好受损而不作为。韩日美可能会大肆指责中国,也由它们去,我们没义务哄它们高兴,而且即使想哄也哄不了。

  中国的力量摆在那里,只要我们坚决,局势会逐渐对我们的原则和坚持产生一些适应性,从而一点点减少各方都认为我们应当配合其各自利益的过分要求。

  中国是大国,又与朝鲜半岛相连,这决定了我们战略利益的错综多元。我们无论如何做不到在半岛双方间选边站。当纠纷混乱不清时,中国需要最大限度维护本国的利益,而非其他任何一方的利益。对这一点半岛双方谁想不通就让他们慢慢去想。

  中国希望半岛稳定,但半岛真出“大乱子”,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应当是中国立场的底线。中国的承受力肯定比朝韩都高,也高于日本,未必就低于美国。因此中国是半岛局势的促和者,对东北亚区域和平稳定负有大国责任,但在惧乱者的名单中,我们决非排在首位。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行动上无法抽身,但心理上退一步应当做得到。中国注定置身乱纷纷的东亚,但幸运的是在地区国家中最强。谁要乱,先乱了它自己,等中国淹到腿,它们就会淹到脖子。中国需静下心来,保持定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实现民族复兴需内外兼修抓机遇    2013年01月25日
  • ·外媒:朝核危机考验中国新领导层    2013年01月25日
  • ·中国是法国经济外交大目标    2013年01月25日
  • ·全球为何关注中国反腐败    2013年01月25日
  • ·中国将引领快消市场    2013年01月2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