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进作风:远不止撤下水果、删掉“高度重视”

2013年01月24日 14:46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
    改进作风向纵深推进,必然会钳制某些特权的滥用,必然会压缩某些贪腐的空间,它会让一些人有切肤之痛、甚至会有抵触,因此,前面的路并不好走。

    开会不摆鲜花水果,出行不再警车开道,各地落实中央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上述做法几成“标配”。而最新的新闻中,有“三个会并成一个会”的,有开会“减菜品、减材料、减发言”的,有官员讲话回避“高度重视”官话套话的。来自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说,30个省市区及多家部委公布了落实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

    中央的决心+公众的期待+媒体的监督,正在形成一股强大推动力,促使不少部门及官员对照八项规定,检讨、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包括眼下地方两会怎么开,年终述职及年初工作报告怎么做,不少地方也在紧急调整。

    态度端正、行动积极的,都该肯定。而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改进作风的步子迈多大,有的地方似乎“吃不准”,停留于“先表个态”、再观望动向。有的地方出于既要对上面有个交待,又不愿“用力过猛”,分寸拿捏上很费思量——转作风会不会浅尝辄止?公众开始担心。

    “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2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给出了明确说法。

    撤掉鲜花和水果,公务餐改成自助餐,不再警车开道,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事,但改进工作作风远不止这些。

    以转变会风为例,远不止是缩短会期、将单面用纸改成双面用纸。没啥实质内容的会,开一天也是浪费,切实有要事难事需要协商协调的,会期长短不是关键,没必要为了做给上面或媒体看,而该讨论的不讨论、该研究的不研究。一句话,拿作秀的方式来应付改进作风,只能将中央的好经念歪。改进作风来不得装样子,别沦为“政治秀”。

    再以公众反感官场套话官话为例,公众反感的是以套话官话做掩护,掩盖一些人既没真才实学,心思又不用在正事上,讲话既没有货真价实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实打实调研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只是靠秘书“妙笔生花”、玩文字游戏去迎合、忽悠上级。如果改进作风之后,讲话里还是没有“干货”,只是装模作样地将“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之类的套话换成几句新话,其它一切如旧,那绝不是真正的改进作风,而是变了形的形式主义。

    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公众期待能以改进作风为撬动,促使各级政府及官员将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在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上,期待政府能花尽可能少的钱给百姓办最多最好的事,期待早日建起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不摆水果”只是起步,后面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从一顿宴请动不动成千上万元,到会议庆典奢华、楼堂会所贪大图洋等,诸如此类公款浪费、奢侈之风,公众可谓深恶痛绝,都该一项一项整改。

    可以预计,改进作风向纵深推进,必然会钳制某些特权的滥用,必然会压缩某些贪腐的空间,它会让一些人有切肤之痛、甚至会有抵触,因此,前面的路并不好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能不能读懂这一动员令,考验着不少人的政治智慧和思想作风,也提示着公众及媒体的监督当及时跟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