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国内电子书市场为啥没有盈利?

2013年01月24日 09: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尽管201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已经过去,但关于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热议却延续不断。人们发现,尽管前景可期,但当下我国电子书市场仍然呈现“外热内冷”的状态——多数企业要赚到钱并不容易,即便最具渠道销售能力的几大电商在这一业务领域几乎也没有盈利。对于“看上去诱人,实际上难啃”的电子书市场,笔者认为,要实现规模盈利,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国内目前有电子书阅读习惯并愿意付费阅读的人并不多。在去年的一次“国内女性数字阅读现状调查”中,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女性经常进行数字阅读,但仅有12%的女性读者愿意为电子阅读付费。为此,一些电子书企业开始通过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方式来增加读者黏性,进而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习惯的培养仍需一段时间。

  其次,版权问题也是电子书发展绕不过去的“坎”。有终端商反映,合作的出版商在提供数字内容时,很少提供新书和畅销书的版权,导致人们的阅读兴趣不能得到满足,造成了读者的大量流失。而出版商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担心电子书业务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另一方面担心电子书会带来盗版问题,从而影响纸制书的售卖。因此,版权问题成为影响电子书未来发展的要素之一。

  此外,盈利模式的创新也在“考验”着中国市场。亚马逊Kindle的双交叉补贴模式已成为众多电子书企业效仿的对象,这种“硬件赔钱+内容赚钱”的模式至今仍为亚马逊电子书占领市场的“法宝”,但在不同市场推广仍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在美国,图书出版业主要由6家出版商垄断,所以,亚马逊只要与这6家谈妥,基本就可以保证上游图书内容的供应。该模式如在国内推行,首先面对的就是数百家出版社,商谈的高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在此基础上,亚马逊还独创了“版权模式”,绕开出版商,以高于出版商的价格直接向作者买下版权。而在国内电子书市场,能够直接面对作者,让其源源不断提供“新鲜”内容资源,并为其提供高效发布的公司,目前只有盛大、中文在线等寥寥数家。因此,对新鲜优质内容资源的占有仍将是电子书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

  同时,模式创新的消息也不断出现。日前,一本《女王四十》的电子书在苹果店上销售。与众不同的是,借助苹果商店的功能和技术,读者可以通过书中的链接购买相关的音乐产品。有业内专家认为,这将重新定义电子书的盈利模式,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转折。尽管新模式一次次冲击和启发着市场,但其在国内是否可行,仍是未知数。

  总之,电子书这一新兴市场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培育期,“前景普遍看好,先占住位置”已成为众家当下的现实选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